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4月15日,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正式揭牌,召开了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期还举行了坝道工程医院山区桥隧分院成立仪式。该研究院是重庆市属高校首个获批建设的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标志着重庆交通大学在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面向未来 引领交通科技革命
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体量居世界首位,但待建的交通基础设施面临极端复杂地质环境挑战,智能化装备研发不足、数字化水平待提升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等前沿新技术正重塑未来交通体系。
“74年的建设发展为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介绍,学校依托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50个省部级平台,支撑了20项世界级桥隧工程,在极端环境工程领域积淀深厚。面对未来发展,学校积极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将聚焦“智能+”“绿色+”双引擎,打破土木、信息、材料等学科壁垒,围绕山区桥隧智能建造理论、技术与装备以及低空智能飞行器技术与装备,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加速向交叉融合方向突破,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认知边界,重庆亟须打造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蒲骥表示,布局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是完善四大科创高地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重庆市科技局会同市教委、市财政局积极推动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
据了解,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是重庆第二个获批建设的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也是市属高校中首个认定挂牌的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
在建设上,重庆要求高校交叉研究院需避免“大拼盘式交叉”,要突出“新、增、集、改”四大特点:突出新学科、新领域、新技术,跳出现有学科框架束缚、做到以增量带存量,集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集成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探索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合作交流、资源配置等机制改革。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界限,打造以学科交叉和人才高地为特征的高能级交叉研究平台,力争产出重大变革性、原创性成果,支撑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双中心驱动 院士领衔跨学科攻坚
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是重庆市“4+5+M+N”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院由重庆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担任院长,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教授任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永斌、杜彦良、王复明、何川,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翟婉明、李应红等高层次专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院将聚焦极端环境智能建养、数智交通等重点领域及产业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布局2个创新中心,开展8个方向科学研究。”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建庭介绍,极端环境智能建养创新中心将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材料工程等学科,突破极端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造和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引领智能建养技术与装备产业升级。数智交通创新中心将瞄准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前沿交叉难题,突破空地一体化交通载运系统的关键技术,引领新型产业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将集成交通、人工智能、航空、地理信息等多学科力量,强化产学研协同,培育颠覆性技术和高端装备,积极服务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建设。计划5年内突破极端环境智能建养、数智交通管控等一批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产出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成果,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前沿技术研究高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产业升级引领高地,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揭牌仪式上,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与重庆城投集团、重庆高速公路集团等6家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将围绕产业需求展开产学研合作。
同日成立的坝道工程医院山区桥隧分院,将依托学校在复杂地质建造领域的优势,构建“检测—诊断—修复—预防”一体化技术链。通过建设山区桥隧大尺度试验平台,搭建山区桥隧建养海量感知数据共享平台,打造山区桥隧工程科技人才实践基地,突破维护、诊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
(重庆交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