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晨光熹微,近8000株千年古柏参天而立,枝干虬曲苍劲,枝叶沙沙作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这是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古蜀道翠云廊,游客行走在悠悠古道上,穿梭于苍翠古柏中,不禁想起那些曾经和树木一起守护这条道路的人们。翠云廊是迄今体量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世界奇观。
“在我县武连镇觉苑寺收藏有一块南宋时期《种松碑》,是目前已知古蜀道翠云廊护路植树的最早碑刻证据。这块石碑考证了翠云廊植树史,更为千年古蜀道增添了生态文化新证。”4月17日,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王绍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一笔一刻,一字一句,刻刀在石上跃动;一方石碑,一段历史,千年故事凝固其中。《种松碑》,亦称《治路种松碑》,为南宋庆元丁巳年(1197年)之遗珍,与诸多历史碑刻同为中华文化传承之重要见证。
记者来到觉苑寺,《种松碑》竖于观音殿东次间,高170厘米、宽89厘米、厚11厘米,历经800余年的风雨侵蚀,碑文大多已模糊难辨,但“种松碑”及“庆元丁巳治路种松”等关键字刻仍清晰可读,见证着往昔官民共植、护路守绿之壮举。
王绍强介绍说,通过研究残存碑文和史料记载,他们还原了《种松碑》背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宋庆元丁巳年,即公元1197年,时任隆庆府(辖地大致今剑阁县)武连县的知县何琰带领官民整治古蜀道和在两旁栽种松柏。何琰于是引用晋代文学家郭璞“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12字谶语,并自己附语“岷山何,榜兹地;勉忠孝,翊圣世”12字于后,刻碑立于武连县的县衙前,以此告诫人们要对蜀道和行道树勤加整治和栽培,像忠于国家、孝顺父母那样,万众一心,建设家乡,这样才能达到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
“《种松碑》作为南宋时期武连县官民整治蜀道、种植行道树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为深入探究蜀道翠云廊护路植树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王绍强说。
千百年来,蜀道沿线均有植树护路的传统。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树表道、培修栈阁用材、护路遮阴等。翠云廊作为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管护之下,如今依旧生机盎然、茂盛苍翠,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名木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
“古柏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了‘传承’的意义。同时,千年古柏让蜀道有绿野仙踪一般的体验,行走其间,让我很容易就与古人‘同频共振’,心中非常平静。”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杨惊叹于脚下和眼前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前,剑阁县文物部门计划将其纳入古蜀道翠云廊文化展示体系,并将深入挖掘《种松碑》的文化内涵,让历经千年的翠云廊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升,如何在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于当前的生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种松碑》不仅是一块普通的历史砖石,更是一座智慧之桥,将带领人们走向未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