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千年蜀锦 流光溢彩中续写非遗传奇

2025-04-25 20:36:1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李荣智

针尖可以织出花鸟虫鱼,鱼贯凫跃,也可以绘就山水江河,虔诚信仰。经纬交织于华美的蜀锦之中,色彩绚丽、图案丰富、质地坚韧、工艺精湛。蜀锦,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锦绣”二字的绝代风华。

蜀锦,专指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因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而闻名,位居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壮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

“当下蜀锦产业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和发展,作为从事该行业几十年的老人,我相信蜀锦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历经浮沉,锦色依旧

蜀地丝织,源远流长。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便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以“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之誉,彰显其丝织业之昌盛。在法国归还中国的敦煌文书复制品上,更是清晰记载着五代十国时期,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招徕顾客、叫卖蜀锦的生动场景,足见蜀锦的影响深远。

成都,这座以蜀锦闻名的城市,自汉代起便设立了蜀锦专管机构,置“锦官”以掌其事,故有“锦城”“锦官城”之美称。“隋唐时期,蜀锦生产规模与技艺均达到鼎盛。及至汉唐,蜀锦就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了。”胡光俊说。如今漫步成都街头,锦里、锦江、濯锦楼等地名,无不诉说着蜀锦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

此外,蜀锦因其以传统手工制作,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美誉。“一幅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一系列工序,若要把所有流程一一列举出来,足有上百道之繁复。就拿‘织造’来说吧,看似不过一个梭织的过程,但其涉及的技艺却相当庞杂,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贺斌告诉记者。

然而,蜀锦也因其技艺的复杂而逐渐被其他的工艺、产品取而代之。从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与传承。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正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贺斌说。

科技赋能,焕发新生

4月23日,走进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们正积极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焕活蜀锦的“记忆”。他们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与矢量化绘制,随后进行矢量化建模,并最终实现数字化修复整理,完成补漏、补缺、补色等一系列工作。

同样,作为四川省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织学校)不仅承担着蜀锦纹样科研的重任,更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该实验室不仅聚焦于蜀锦蜀绣文化的保护传承,更针对其中的难点、痛点和行业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该校老师马德坤向记者介绍,其中,“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不仅为织绣产业升级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创新了纺织非遗数字文旅的新场景,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能水平。

近年来,该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用的多方协同推进,正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都纺织学校作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力量,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了挖掘解析,并成功建立起传统纹样“基因库”。目前,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的构建工作,以期更全面地还原蜀锦的历史风貌。

科技不仅为传统织造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创新的方式演绎了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幅幅精美的蜀锦作品,正以崭新的姿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铺就一条光明的前行之路。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