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改玉:以精益匠心雕琢毫米精度

2025-05-07 20:25: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通讯员 郭可盈

在无缝轨道施工领域存在这样一个基层工种——探伤,又被称为钢轨诊断“医生”。

作为钢轨移动闪光焊接的最后一道工序,探伤工需要通过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对钢轨焊接接头进行检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探伤工的工作环境几乎都在旷野外、寒风里,骄阳下、风雨中。

然而,有一位“80后”姑娘,用近16年时间与钢轨对话,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铁路建设。她就是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试验员关改玉,不久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双项荣誉。

打破性别惯例扎根一线

探伤工的作业条件艰苦,关改玉是行业内少有的女探伤工。

2009年,关改玉从学校毕业后加入中铁十七局,被分配到海南东环项目部,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初入公司时,关改玉得知公司急需探伤工,便主动请缨参加国家级探伤工培训。她以坚韧不拔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中铁十七局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打破了探伤领域长期由男性主导的惯例。

那一年,在中国首条热带高铁——海南东环线的建设工地上,一个关于毫米级精度的传奇故事拉开了帷幕。

海南的天气炎热潮湿,探伤作业的难度超乎想象。作为工地中唯一的女性,野外工作带来的不便尤为突出,尤其是如厕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关改玉毫不退缩,正如她自编的顺口溜所说:“守住两根轨,迈开一双腿,不敢多喝水,基本不张嘴。”

不仅如此,关改玉每天都要背着10多公斤重的探伤仪,沿着铁轨步行,进行细致的检测工作。她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在铁轨旁蹲下,用刷子仔细清理焊缝并涂抹机油,然后手持探头对钢轨的轨底、轨腰、轨头等部位逐一认真检测,全神贯注地关注探伤仪传来的警示音……这样的流程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关改玉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湿透又被晒干,脚趾刚愈合又再次磨破。

“钢轨接头的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行车安全,每一次检测、每一个数据,都关乎无数人的生命安全。”从业以来,关改玉始终坚守岗位,敬业奉献,将质量放在首位。她凭借执着的信念、不懈追求和奉献精神,在漫长的轨道上练就了一身钢轨探伤的“硬功夫”。

精益求精练就“火眼金睛”

海南东环高铁竣工后,关改玉被选派参与建设京沪高铁——这条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中国高速铁路,堪称中国高铁的典范之作。

告别了南国的酷暑,北方冬季的刺骨寒风为探伤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即便是穿上厚重的军大衣、戴上棉手套,凛冽的寒意依然让初来乍到的关改玉倍感艰辛。

在一次探伤作业中,为了更精准地检测轨道问题,关改玉俯身跪在积雪覆盖的道砟上,毅然摘掉棉手套,用指尖在零下20摄氏度的钢轨表面缓缓移动。也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在钢轨的一处发现了一处0.2毫米的细微裂纹,而探伤仪的屏幕上也随之呈现出清晰的山脉状波形。正是这个发现,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高铁事故,也让关改玉在业内声名鹊起。

时光飞逝,关改玉在铁轨上步行检测的总里程已达2300多公里,每个工作日的平均步行距离超过16公里。在“朋友圈”的步行排行榜中,她始终稳居第一。她常常自豪地向家人展示这个纪录,它承载了无数的汗水与艰辛。

尽管比任何人都勤奋努力,但关改玉认为,技术的钻研与进步远比单纯依靠时间和人力更为重要。为此,她积极钻研探伤技术,改进高铁钢轨探伤工法,大幅提升了检测的准确度,有效避免了误判和漏检现象。经她检测的12000多个焊头,准确率高达96%以上,她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女神探”。

不断突破引领创新

近年来,中国高铁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制造”名片,其运行时速突破350公里,建造标准持续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关改玉看来,高铁建设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不能紧跟行业发展与时代步伐,局限于传统钢轨探伤技术,必将被时代淘汰,最终被先进技术所取代。”于是,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关改玉毅然决定调整岗位,投身于此前未曾涉足的轨枕智能检测领域,担任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试验室的试验员。

对于她的这一选择,同事们纷纷表示不解:“你在钢轨探伤领域已是顶尖水平,何必从头再来?”

作为承担雄忻高铁山西段所有轨枕生产任务的忻府轨枕厂,关改玉到岗时发现该厂正面临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检测困难、安全风险高等诸多挑战。“传统的轨枕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高铁建设需求。我们必须勇于创新,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效率,确保安全与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关改玉带领一群项目青年骨干组建了创新工作室,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断提出、修订、废弃、再提出新的设计方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研究与改进,当智能检测系统终于输出第一组完美数据时,与之配套的智慧管控体系也同步上线运行。这套系统不仅能够自动识别0.1毫米级的细微裂纹,还将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设备运行状态等安全指标纳入实时监控。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

关改玉团队开发的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以及“1+11”智能管控体系的运行场景令人瞩目。这套系统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检测,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检测精度。过去需要人工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检测工作,如今通过机器人团队,不仅效率翻倍,而且更加精准可靠。她所在的项目建成了山西省乃至中部地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轨枕工厂,实现了高速铁路轨枕制造的集约化、数字化、一体化,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超过100%,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无论是钢轨探伤还是轨枕检测,我都要做到最好,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近年来,关改玉团队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立项3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创造企业级工法3项、QC成果6项,并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4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竞赛”一等奖……如今的关改玉,已悄然完成了从“工匠”到“智匠”的蜕变,正雄心勃勃地酝酿着新领域的突破。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