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宁雅丽
“学校综合考量不同学科、不同级别科研活动中科技人才的发展需求,科研导向明确,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科技研发中。”“五一”假期刚结束,甘肃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副主任和建政已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作为甘肃省引进的高层次海外人才,2018年,和建政在德国科隆大学结束了博士后研究,放弃了众多国内外发达地区的邀请,回到家乡甘肃工作,时值甘肃中医药大学被选为全省首批4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他借着政策“东风”,成为该校首位享受改革政策的高端人才,短短7年间,他已成长为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副主任,先后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首批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等荣誉,“跃迁”般的经历让他愈加自信,他带领团队建成了甘肃最大的果蝇资源库,培育储备了200余种转基因果蝇,为果蝇种质基础研究与临床药物研发筑牢了“底座根基”。
和建政的故事,是甘肃省近年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中的一个缩影。2023年,甘肃省科技厅等7部门联合启动甘肃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为首批试点单位,试点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内部制度等方面提出试点任务。由此,一场“八仙过海”式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渐次拉开序幕。
破旧规 多把“尺子”量人才
2019年末,李滋婷入职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短短5年多时间,稚气未脱的她已经成为单位的科研“小能手”,她参与了《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等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撰写《场景驱动甘肃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探索研究报告》《甘肃省“十四五”时期重点产业领域短板技术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大部头的研究报告;参与完成的课题荣获2022年度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咨政建言成果一等奖。
在科研能力的强力加持下,2024年,李滋婷被聘任为科研技术一级岗,待遇等同于单位的中层干部,在同期入职的年轻人里,她无疑迎来了“高光时刻”。“不仅仅是收入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来自科研方面的自信以及对更好更高的平台的期待。”李滋婷倍感振奋。2025年初,她申报的甘肃省软科学专项—青年项目也成功立项,身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程中,她感慨赶上了好时候。
“人才分类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也兼顾一定的动态性,力求客观反映科技人才的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据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刘勇介绍,该所“因才而异”设置管理岗、双兼岗和专业技术岗,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所里设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对从事重大科研任务、社会公益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应聘相应岗位。”刘勇表示,“分层、分级、分类”的人才评价策略与“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机制为该所发展注足了创新能动,一大批李滋婷式的年轻人“竞争式”成长起来。
多维度 “英雄”不问出处
“我很幸运,赶上了甘肃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来自甘肃省科学院的杨育苗如是说。
2023年,杨育苗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博士毕业后,入职了甘肃省科学院,2024年,在该院的人才政策引领支持下,他申报立项了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此外,还获得了很多科研方面的激励与支持,作为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他的未来科研之路也愈显清晰光明。
杨育苗博士入职一年就能“挑大梁”、唐家凯博士走特殊人才通道2年内完成副高到正高的“蝶变”、入职5年的杨阿丽可以心无旁骛搞黑木耳培育及成果转化、海归博士都雯玥依托专业优势为甘肃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创收数十万元……甘肃省科学院通过大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与精准化人才培育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科技”味儿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家老牌科研院所不断焕发出青春活力。
在西部科研院所普遍面临高层次人才流失和短缺的困境下,该院“逆势突围”,为新引进的博士量身定制“2+4”成长计划。“前两年提供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支持人才自由探索研究方向,后四年实施定向培育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开花结果’”。该院副院长王治业感慨道,近三年来,该院累计引进博士45人,2024年以来,全院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6项。“较2023年的50多项,科研项目申报有了质的飞跃。”王治业说。“引才—育才—用才—励才”的全链条人才生态为西部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立新标 让人才在专属“赛道”奔跑
“从以教学为主的专业型院校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综合型大学转型,必须打破‘一刀切’的人才评价壁垒。”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晋玲表示,在改革“车轮”带动下,甘肃中医药大学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迈出了前所未有的紧凑步伐。以该校药学院为例,2024年,药学院首次开设“科研型岗位”,为科研能力强的人才开辟专属“赛道”,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具备科研能力的老师只需承担很少的课时,腾出时间专注科研攻关。”晋玲告诉记者,分“赛道”式的管理让科研型人才更加专注于开发、验证和中试。2024年,药学院国家级项目申报量增长了40%。“我们希望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让更多像和建政这样的杰出人才心无旁骛搞好科研。”该校人事处处长慕宝龙说。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系列“松绑”“激励”的创新政策持续激活科研人员的热情。2025年4月,甘肃省委科委办印发《甘肃省创新政策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和科技创新政策改革试点任务清单,从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强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优化科技招商模式等方面凝练十项科技创新政策改革任务,通过“定向组织”与“揭榜挂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科研与人才比翼齐飞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政策红利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牛振明表示,甘肃将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为抓手,优化改革创新格局,推动相关领域系统化、协同化体制机制改革。“2025年,力争将甘肃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规划,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重、作出贡献。”牛振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