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5月8日,国家会议中心化作创新磁场,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在此开幕。本届科博会以“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为航标,在5万平方米展馆内,展开一幅硬核科技与民生温度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呈现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铿锵足迹与拥抱未来的开放姿态。
“快看,‘天工’机器人!”进入亦庄展区,只见“天工LITE”机器人迈着稳健步伐,时而挥手示意,时而与观众友好握手。该机器人是全球首个机器人半马冠军的“孪生兄弟”,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即将发布国内首款针对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天工2.0’,实现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其综合能效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不远处,正在执行搬运任务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成为焦点。基于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研发人员开发了面向通用任务的多模态规划大模型、语义VSLAM、学习型运动控制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使Walker S1更聪明、更敏捷,满足其工业场景内的泛化应用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在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全球首发的“AI+数智骨科全流程解决方案”引人驻足。该公司董事长张逸凌介绍,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全球首个实现“诊疗一体化”的骨科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了“研发—应用—产业”全链突破。该系统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导航技术”成功破解了传统骨科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关键难题,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突围。
“这瓶看似透明的液体,其实是一种敷料,富含着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可帮助皮肤修复。”在昌平未来产业展台,多美康生物董事长郭志栋介绍,我们依托此技术打造的覆盖凝胶敷料、喷雾敷料等二类医疗器械的全场景产品矩阵,已在全球70余国及1200家标杆医院应用,成为临床修复首选。
在航天航空领域,商业航天“国家队”带来突破性成果——北京星途智联国内首个国产化民用卫星互联网终端“网翎卫星上网机”正式亮相,在2025年缅甸地震救援中实现单人便携部署,开创卫星通信设备“轻量化、单兵化”先河,推动卫星网络向日常应用延伸;北京国卫星通展示的惯性导航设备、北斗授时设备等,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自主可控的“中国芯”支撑。
隔壁沙盘展示的风光氢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备受关注。北京国电光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伟杰表示,这一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电子变流器、电气整装设计方案及软件监护平台,将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整合成有机协同的智慧能源体系,有效提升不稳定能源的利用率,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在北京玻色量子展示的研发中的新一代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前,聚集了许多参观者。“作为国内首个突破千比特规模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其计算能力较经典计算机呈指数级跃升。”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汤俊杰介绍,“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小分子库筛选过程中,经典计算机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月的运算时间,而这台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可将该过程缩短至毫秒级,有望大幅提升小分子筛选的计算效率。”
科博会作为科技成果的汇聚地,不仅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了展示平台,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从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升级,到航天航空、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彰显着中国科技的奋进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