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郑好
5月9日,在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将至之际,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联合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及 FM101.7四川应急广播,启动“安全‘童’行——红领巾减灾在行动”及2025年中小学防灾减灾实践教育活动,以科技手段深化馆校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安全素养。
据悉,自2024年10月起,武侯区教育局与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全省中小学防灾减灾实践教育,成效显著。共有26所中小学、5054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情景模拟、双师讲解等技术手段,应急避险能力和防灾意识显著提升,成功打造可复制推广的“防灾减灾教育样本”。
启动仪式上,短片回顾了试点工作,展示了科技助力下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四川省探索出“馆校社联动”科普教育新路径。活动期间,地震和消防科普区通过“双线讲解”,实现场馆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生动演示避险技巧。同时,川大附小南区学校和42幼儿园师生带来情景剧,以童趣方式演绎防灾知识,并为26所学校的“应急科普种子教师”和“减灾小小宣传员”颁发证书。
仪式后,150余名师生参与馆内沉浸式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模拟地震逃生、火灾烟雾走廊、VR高层火灾逃生等项目巩固防灾技能。活动通过直播等全域宣传矩阵,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氛围。
此外,启动仪式上武侯区教育局与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签订“馆校协同育人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防灾减灾实践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使安全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生命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