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通讯员 邹邦兴
5月9日,记者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蚕业所)获悉,该所家蚕人工饲料养殖实验室历时9年,从410份家蚕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3份对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优异材料,并通过杂交组配培育出3组新型适合饲料育品种。
据蚕业所科技人员邹邦兴介绍,家蚕本身是寡食性经济昆虫,几千年的驯化使得它们对桑树情有独钟,但是不同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表型差异,其主要受遗传物质控制,这为筛选不挑食的蚕品种,培育对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蚕品种提供了先天条件。同时在配套技术及装备研发方面,蚕业所科研团队先后围绕蚕种催青,收蚁方式,饲料加工,给料方式,环境控制,饲料用量,霉变防控等形成了一套操作技术规程,配套研制了饲料切料机和给料机,为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四川作为全国蚕桑第二主产区,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从业人员老龄化和桑叶农药污染导致的养蚕生产中毒事件频繁等因素影响,导致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企业经营效益受损。在现有条件下,稳定蚕桑产业发展和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使人工饲料养蚕成为首要选择。同时,人工饲料养蚕和传统桑叶养蚕相比具有省力高效、安全健康和可机械化操作等优势,被行业公认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浙江巴贝和湖南雅士林已经实现工厂化全年人工饲料养蚕模式。
下一步,蚕业所专家团队将继续围绕种质资源创制、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展研究,并逐步在生产上示范推广,为今后四川省人工饲料养蚕储备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