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聚变”激活“创新裂变” 解码浙大“王牌”学院拔尖人才成长方程式

2025-05-13 19:25:1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办学仅40余年,累计培养了100多名拔尖创新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实控人……作为浙江大学的王牌学院——竺可桢学院缘何能够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摇篮?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吴维东介绍,学院以“知识聚变”重构教育生态,以“创新裂变”释放人才势能,构建了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魄力的“新范式人才”培育体系。

超常规培养+跨学科融合:知识聚变的“反应堆”

竺可桢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大学于1984年成立的混合班,用于对拔尖人才实施“特别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据了解,竺可桢学院始终将创新基因的培育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全周期,持续激发“知识聚变”的力量,引导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创新突破。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构建“基础强化、前沿交叉、专业创新”三维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筑牢根基,用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借专业课程激发前沿探索。目前,学院累计建设141门荣誉系列课程。

正如1992届混合班院友、长征八号总设计师宋征宇所言,本科打下的数理基础是宝贵财富。 

学院还创新升级全员导师制,1300余名来自全校39个院系的导师组成“黄金阵容”,并设立“教授学术小组”,构建“思想引领—灵感激发—探索研究—科创实践”的培养模式。

学院率先试点“3+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各平台本博贯通培养班级覆盖率达到100%,鼓励学生在名师指导下尽早进入重大平台开展长周期培养、投身交叉领域研究,实现学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深度耦合。

2004届混合班院友、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晨坦言,跨界思维碰撞为其打开创新视野,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突破的“催化剂”。

学院还推行“一生一案”培养方案,支持学生自主选专业,师生共同定制课程与科研计划。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科研实训体系,通过“揭榜挂帅”“自由探索”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实践平台。

近两年,学院学生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21项。

科技创造赋能+创业生态联动:创新裂变的“中子源”

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薛耀第一次接触到跨学科创业孵化体系。毕业后,他又远赴德国求学和工作了十年。最终,他选择了回国在深圳创业。

“德国有很好的系统化培养工程师的能力,但在竺可桢学院,我接受到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对我选择创业意义深远。”薛耀说。

1994年,竺可桢学院创立的工程教育高级班(ACEE)以“重基础、重交叉、重创造”为核心理念,每年从全校理工科平台择优选拔50名学子。其“工科+管理”的复合培养模式,赋予学生技术洞察与商业思维的双重能力;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则为学生突破创新筑牢学术根基。

吴维东介绍,ACEE院友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创新特质,企业广泛布局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尖端赛道,覆盖自适应机器人、光量子计算等行业前沿。2025年全球青年领袖、非夕科技创始人王世全,鲲游光电创始人林涛均是ACEE院友。

1999年,竺可桢学院创办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这是该院另一个培养引领科技革命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与领导者的沃土。

ITP构建了“X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复合型培养模式,每年从全校非管理类大二学生中选拔50人。这种跨专业选拔机制,使得学生既能深耕前沿技术,又能驾驭商业逻辑,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历经26年积淀,ITP培养超1000名优秀毕业生,毕业五年创业成功率超20%,如今已有了“中国创业第一班”的美誉。

薛耀正是ITP班的毕业生,其团队主要从事外周神经调控和迷走神经调控产品和技术开发,解决疼痛和睡眠领域的可穿戴神经调控AI硬件,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也获得了数轮融资。另外,2011届院友杨泱借鉴创新方法论创办屋里咖啡,用互联网基因重构咖啡产业链。

吴维东表示,学院持续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打造“双创”育人生态,鼓励学生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实用实干,以学科融合的“聚力”和实践应用的“动力”打出创新创业的“合力”,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