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静
5月14日,时连辉又一次来到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对这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壤专家来说,这里有他的牵挂。
8年来,时连辉带领团队扎根沂蒙山区,通过自主研发的“有机肥+”技术体系,已在当地建成100多个有机肥生产点,年处理农业废弃物80多万吨,有机肥成本降低了80%,每亩果园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
巧妙一招,残次废物变成“液体黄金”
位于蒙阴县西南部的联城镇是水果生产重镇,但时连辉去年去拜访时,当地正遭受灾害。
当地农民乔善安向时连辉哭诉道,“我们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七成果园受灾,残次果堆积如山。”“一方面,残次果无处消纳;另一方面,沼液难以处理。”蒙阴县畜牧中心主任宋西传告诉记者,联城是养殖大镇,养殖量占了全县的一半,每年产生的大量沼液处理不了。
对此,时连辉团队开出“药方”——将残次果与和沼液按比例混合发酵,制备成液体菌肥。
在乔善安的果园里,记者看到了正在发酵的菌肥。“我们主要是用残次果、沼液和时教授提供的‘配料包’及原菌液发酵而成的,果树结果的时候就多用点菌肥,收获后的土壤管理时期,用的菌肥量就少一点。”乔善安说,市面上的菌肥大约每吨一万多元,用时连辉的方法制作而成的菌肥每吨只要四五百元。
“喷淋到果园里,一点化肥不用,产量反增了10%。”乔善安指着密封发酵池,说出了那句当地老百姓普遍推崇的“至理名言”:物美价廉,才能让老百姓伸出大拇指。
蒙阴是林果大县,却面临着转型难题。
刚到蒙阴时,时连辉发现该县林果面积达100多万亩,但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果子难吃,价格不高,竞争力弱。经过调查,时连辉发现了问题:当地果农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中微量元素缺乏,严重影响了果品品质。
他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改良土壤入手,推广有机肥,但突破口在哪里?
蒙阴是全国畜牧百强县,一方面,畜禽粪污排放量为115万吨/年,粪肥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全县100多万亩果园,每年产生45万吨废弃枝条。如何将畜禽粪污与废弃枝条结合起来?
时连辉的主意是,利用当地果木枝条、动物粪便等废弃物,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就近轻简化堆肥,生产生物有机肥。
“自制试验”上马,老果园焕发新活力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第一期培训,是在孙家峪子村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进行的。该合作社拥有4000余亩果园,时连辉在这里展开拳脚,进行“自制试验”:用果枝碎屑混合猪粪牛粪,添加菌种堆肥,成本仅为市场价的1/8。
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还记得那一幕,“20天就发酵成功,土壤松得能攥出油。”他家的果园第二年便实现了优果率提升25%,糖度突破20度。
“如果购买商品有机肥,每吨要800元左右,而自制有机肥,每吨成本仅有100元左右。”王铭聚深有感悟地说,“用了这些自制有机肥,我们的果品荣获了15项国家级金奖。”
“果品转型升级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果品质量,增施有机肥,其中培育健康的土壤是基础,营养平衡是关键。”时连辉说。
在黑石山村,果农们刚开始对时连辉的提议半信半疑。黑石山村村支书朱凤伟坦言:“市面上的有机肥价格高,每亩至少要施1.5吨,成本在1800元以上,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我们有心购买,但又怕效果不好。”
时连辉理解果农们的顾虑,他决定亲自示范。
在朱风伟的果园里,时连辉现场指导果农制作有机肥。他将果木碎屑、畜禽粪便和微生物菌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控制好水分、碳氮比和供氧条件,经过20到30天的发酵,产出了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果农们惊讶地发现,自制有机肥的成本每吨仅一二百元,而且质量不输市场上的有机肥。
朱风伟率先尝试使用自制有机肥,结果让他喜出望外。他家的果园全红果率达到了85%以上,糖度在17度以上,果实个头大、着色好、糖度高、硬度高、果面光洁,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统一。朱风伟兴奋地说:“用自己做的有机肥种地,用着放心,便宜也舍得多用,效果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