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我国西部沙漠沙丘移动速度显著下降

2025-08-19 11:13: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记者19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徐志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团队,以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形态典型、移动快速的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四十年来沙丘移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风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动速度持续下降。其中,近40年来移动速度平均下降幅度约为30%;在下降最快的区域,沙丘移动速度从约9米/年下降到目前的4.5米/年。相关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沙丘是沙漠中典型的地貌景观,在我国北方干旱区分布广泛。沙丘的形态和移动对区域风况变化高度敏感,被视为天然的“风速风向标”。

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徐志伟表示,从理论上说,风速下降能够减弱风蚀作用、减缓沙丘移动,并降低沙尘暴频率。然而,由于长期连续的实地观测数据匮乏,沙丘移动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风速的关系尚不明朗。

此次研究中,团队基于1986年至2021年我国西部戈壁沙漠七个沙丘场的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光学影像配准与关联技术和多个输沙模型,分析了沙丘移动的长期变化及其对风速变化的响应。

“研究发现,风速下降导致研究区输沙率持续减弱,是沙丘移动趋缓的直接原因。”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博士生王里介绍,该研究首次通过长时间序列卫星观测与模型计算,明确证实了风速减弱对我国西部沙漠地貌演化的重要影响。沙丘移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沙灾害风险,进而促进了植被恢复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近几十年来,全球陆地近地面风速普遍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全球风静止’。”徐志伟介绍,在我国北方,气象观测数据部分显示出类似的风速下降趋势,但受限于气象站点的空间分布和周边环境变化,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影响仍存争议。

“此次研究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影响下沙漠景观的演化机理提供了关键证据,也揭示了‘全球风静止’现象在我国北方干旱区存在及其对沙漠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徐志伟说,此次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也可应用到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不足的沙漠分布区。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