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近日,青岛高新区发布《康复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康复机器人产业突破、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康复制造业集群提升、康复创新协同发展、金融赋能康复产业跃迁、康复人才筑基、康复资源起底融合发展七项具体行动,全力打造“中国康湾”产业核心承载区及创新策源先导区。
《行动方案》提出,青岛高新区将聚焦康复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培育本土企业,打造康复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测试平台,开展应用示范工程。
围绕专业产业园区建设,青岛高新区将加快规划建设山东省康复产业园,重点布局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器械、智能康复辅具、医学转化中心等,加速招引企业项目落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李海涛介绍,青岛高新区将与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建立沟通机制,规划建设红创大健康暨银发经济产业园,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争创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此外,该高新区还将加快西片区医学院校、科研创新以及临床医疗机构的建成投用,强化场景支撑。
康复制造业是康复产业的重要支撑。《行动方案》支持建设康复产品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行动方案》指出,支持建设康复特色中试平台,鼓励康复大学申报相关平台,搭建测试环境,提供中试服务并给予资金支持。
《行动方案》还从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推动各项支持从“外力推动”转变为“内生驱动”。“我们将发挥现有基金作用,加快推进康复产业基金设立。与此同时,创新‘高新贷2.0’风险补偿管理办法,提升科技信贷规模。联合金融辅导队,深化‘金融管家’服务,提升金企对接质效。”青岛高新区财政金融部部长郑庆春介绍。
此外,青岛高新区将探索构建康复领域人才政策体系,依托高校、智库等建立高端人才智库。同时,鼓励院校开展康复人才三级培养体系,支持相关培训和认证工作,建立继续教育云平台,举办技能大赛和人才峰会。强化校地协同,鼓励康复大学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紧缺人才。
整合康复资源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行动方案》中明确,将开展康复产业大起底行动,摸清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企业难点堵点。
(青岛高新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