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科创领航计划,热议新时代科普价值与生态

2025-05-17 22:49: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5月17日,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浦东张江举办。大会以“创新引领 传播未来 共筑全球科技传播新生态”为主题。大会上公布了2025年上海科技传播领航计划,计划中包括了新的科技传播生态搭建工作,以及多项科技传播人才培养计划。

“领航计划”是上海科技传播工作发展的重点。2025年上海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包括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上线,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视台促进科普创制能力提升的科技传播创制中心成立,上海科技馆助力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委联合上海市人社局探索“以赛代评、以赛促评、以赛促育”机制的上海科普大赛暨科普人才培育行动等。

在会上,多位专家就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指出,AI时代对未来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时代将使人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变化。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受AI影响,一半或被直接取代,另一半将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效率。长期趋势来看,到2050年90%以上的职业可能被重构。蒲慕明认为,在未来数十年,比起“AI取代人”,更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由此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应当寻求变革,而科普教育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未来的课程体系中,AI应该从小学开始就成为像语文、数学一样的必修课程;而在继续教育中,科普教育应成为主要模式。”他说。他还认为,在AI时代,科普教育的目标应当既有普及性科普也有高端科普,前者针对中小学生和一般没有科学基础的成年人,后者针对具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以助力学科交叉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则说,科技传播并非科研和教育的配合或附庸,而是有力的共建和共享:“我们常说未来是AI的时代,但更应该说未来是AI加人文融合的时代。我们传播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故事,就会影响发现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科技传播植根的是民族的价值观、青年的世界观、未来的创新观。”他举例说,传播的是钱学森航空救国、科技报国的故事,培养出来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新时代和新青年;传播的是王振义提出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培养出来的就是关爱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守护者。曾小勤提出,在科普的系统探索与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做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融合顶尖科学家之力,让科学家主动“出圈”;二是融合院系育人之力,协同培养科技传播人才;三是融合城市共建之力,大学与城市共育科普生态。

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作为上海科技传播领域的重要国际化交流平台,自2022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5年作为上海筹备2027年第19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的关键启动年,举办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对于强化大会品牌,推动上海科技传播工作迈向新高度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