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提升认知,科学干预,可有效避免癌变

2025-05-19 15:20:4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为提高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认知,并掌握长期开展科学管理的科普知识,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医护人员与爱心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肠’路无界 破茧同行”疾病科普活动在北京、武汉等多地联动举办。

据介绍,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计中国患者将达到150万人。IBD虽不可治愈,但通过科学用药、长期规范管理与综合干预,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阮戈冲表示,炎症性肠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有时可伴有发热等症状,由于公众认知度较低,往往会把这种疾病当成肠胃炎从而延误就诊。加上受到城市化进程加速、饮食西化等因素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呈现出发病率攀升、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在临床上,IBD有着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不仅会折磨身心,而且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若长期反复发作有癌变风险,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阮戈冲提醒,患者在疾病早期要尽早治疗、积极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延缓疾病进展,通过积极的慢病管理,可减少住院、手术和致残的风险,以实现长期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的治疗目标。加强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是防止造成不可逆肠道损伤、致残和癌变的基础。

专家表示,开展自身疾病管理时,患者需在合理用药、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方面积极应对。然而由于激烈运动存在意外风险,不少患者认为,应避免运动,但临床实践表明,肌肉量减少、肌肉的耐力下降以及体质下降是IBD患者的共同特征。多项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改善IB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还可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疾病缓解期,IBD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病情、运动习惯、身体素质等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瑜伽、游泳、慢跑等。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社区发展与志愿服务项目中心主任关永巍介绍,在武田中国支持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21年发起“常相伴・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中心”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受益患者超过3万人。同时,关爱中心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累计开展患者教育活动200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此次科普活动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助力消除IBD认知壁垒,呼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又一次创新实践。

武田中国副总裁、企业事务与患者赋能部负责人连晶表示,在持续推动中国消化学科诊疗能力建设的同时,武田还致力于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场景和形式,将规范化诊疗理念、用药管理知识、生活方式指导等融入疾病管理全周期,全面提升患者治疗规范性、依从性,帮助患者打破固有认知,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方式,最终助力患者实现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