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近日,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位里庄车辆段变电所实现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该车辆段正式接入电源系统。
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位里庄车辆段承担着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及6号线车辆的检修、维护重任,最多可同时容纳70余辆车。此外,该车辆段还将承担线路配属车辆定临修、不落轮镟修、停车列检及二期规划配属车辆的架修任务,被称为列车“4S店”。
“将这个庞大的‘列车之家’建成并不容易,最多时有4500余名施工人员分21个作业面同时作业,完成承台2709座、框架柱3361根、盖板207块、型钢柱643根。”中铁上投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总包部技术人员陈晓鹏介绍,建设者需要面对建筑面积广、施工体量大、结构形式复杂的局面。
如何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安全?“位里庄车辆段建设过程中最多的时候有47台塔吊同时作业,密度极大。为了确保工程绝对安全,我们通过在塔吊的每个螺母上安装一个预警螺母,总共有上千个,只要塔吊上的某一个螺母松动了,它上方的预警螺母就会报警,避免了很多安全隐患。”陈晓鹏说,“我们还研制出快速组装移动灯笼架,避免了反复搭拆盘扣框柱施工架体,同时提升了工人高空作业安全性。”
让上千颗预警螺母“站岗放哨”,这是该工程的看点之一。记者了解到,技术人员推动着工程可视化,3个月完成了643根型钢柱的安装。
“我们在每个塔机上还加装了传感器及摄像头,通过可视数字化显示现场塔机的幅度、高度、重量、倾角等运行数据,同时帮助司机清楚地看到吊装全过程的视频监控,避免盲吊,一旦塔吊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安全行为,可进行实时预警。”中铁上投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总包部总工程师马小汀介绍,“新技术助力,我们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643根型钢柱的安装,而诸如此类的小技术应用,在该车辆段的建设中还有不少。”
中铁上投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总包部副经理鲁志强向记者介绍:“我们引入BIM建模技术,不断优化施工组织,使用GC220轨道车、轨排铺架机等大型机械进行轨排的运输和铺设,并采取了成熟可靠的‘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和‘散铺架轨法’工艺,提高了轨道施工精度和工效。”
据了解,技术人员通过科技加持、智慧赋能、数据支撑,组织建设BIM+智慧展馆,强化阵地建设,通过可视化智能大屏和移动端App,统一集成展示,实时观察施工现场的一切情况,切实做到监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