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近日,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首制30.9万载重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超大型油轮成功下水,标志着该公司在新能源船舶生产领域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家建造双燃料超大型油轮的船厂。
这是旅顺经开区以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缩影。近年来,旅顺经开区推动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益”的技术攻关模式,全力打造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龙头领航 新能源船舶制造实现新突破
5月19日,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厂房里焊花飞溅。码头上纷繁忙碌的人群、船坞旁穿梭如织的吊机、车间里运转不息的机器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春日的勃勃生机交相辉映,生产经营形势一片春意盎然。
据悉,企业首制30.9万载重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超大型油轮配备了先进的双燃料主机、发电机和锅炉,搭载了国内最大单体燃料LNG低温储舱,是该企业在新能源船舶建造领域开拓创新的有力见证,标志着该公司在新能源船舶生产领域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家建造双燃料超大型游轮的船厂。该船正式下水后,与分别停靠在该公司1号、3号码头的两艘16000标准箱集装箱船共同组成了“三船竞秀 擎帆致远”的壮丽画卷。
今年1月到4月,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已按照计划成功交付2艘大型船舶,全年预计交付12艘。中远海运川崎把“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理念贯穿船舶设计建造的每个环节,将数字化与环保技术深度融合,以经济性、智能化和低碳排放赢得全球市场认可,经营指标节节攀升,创新发展动力强劲,不仅订单量大且质优。目前,企业订单已经排至2028年。
旅顺经开区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资金链、完善人才链,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持续探索主体培育、成果转化,一大批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大连华锐重工焦炉公司推出全球首制的7.3米超大型捣固焦炉;大连滨海修造公司建造的大型DP潜水特种勘探船,“浅吃水”技术填补全球同类海域勘探装备空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的成功开发,填补了我国炼油行业自主创新技术中最后一块拼图;大连渤尔科技研发的“多层带翅片螺旋管换热器”及“全预混燃烧”系统配件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
技术突围 专班护航 专精特新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5月16日,记者走进大连雨林灌溉设备有限公司车间,技术工人正赶制自主研发的固体、液体施肥机,这批设备即将交付海外客户。
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质量和使用寿命上,这些设备完全可以与国际同类产品媲美,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施肥机均匀粉碎肥料,精准灌排、抛洒、施肥,精准度较上一代产品提高约50%至60%,精湛的技术,助力企业成功打开海外市场。为满足订单的快速增长,企业还投资1.4亿元建设3万平方米新厂房,建成投产后,年产喷灌机可达3000台,实现年销售额超3亿元,出口额2亿元。
目前,大连雨林灌溉设备有限公司已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操作的便利性等各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固体有机肥抛洒机获得了专精特新产品荣誉称号,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大连新美汇能自2021年成立以来,发展迅猛。从仅有1台激光切割机器和1台雕刻机,到如今拥有近20台激光切割机器、柔性自动化激光生产线、折弯机、大型雕刻机、五轴加工中心、双头锯床等先进设备。厂房面积也大幅扩展,从原来的6000多平方米到如今的2.4万平方米。
“目前,企业实现创新能级与产业规模的突破性跃迁,完成了能源系统智慧改造,实现30%的用电增容,打造了绿色智能制造基地,产学研协同搭建国家级新材料研发平台,突破了5项轻量化技术专利,推动了稀土碳纤维等战略材料在产业化的应用。旅顺经开区项目服务专班主动上门,了解企业需求,解决用电难题,对接金融机构为企业贷款117万元,助力企业产值从千万级跃升至亿元级。”新美汇能总经理吴鹤翔向记者介绍。
据悉,旅顺经开区成立16部门并联审批工作专班,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压缩雨林灌溉二期等项目审批周期超3个月,推动“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显著提升行政效能。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