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通讯员 寇博
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大学?未来的教育该教什么?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聚焦AI时代教育本质的前沿讨论。
“知识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须重塑。”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说。他指出,面对AI带来的智能冲击,全球90%的大学仍延续专业导向的教育体系,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在毕业时已不如一个通用AI模型。
西浦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也在论坛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直面两大核心命题:其一,如何为学生奠定面向未来的能力基石;其二,如何培养学生驾驭AI应对复杂挑战,而非被技术所替代。”
“过去大学是为了防止人无知,现在在AI面前,是要让人有能力辨别真假、应对复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席酉民校长提出,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融合智慧培养”。他解释,这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哲学思维、人文艺术和心理韧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能让人类在AI时代中实现有意义的共生。
他强调,未来不是AI替代人类,而是人类需要学会与AI协作,成为能整合多元能力并引领创新的人。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智”和“复杂性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与复杂时,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决策力。
席酉民还介绍,西浦已全面构建“AI支持的教育体系”:构建AI支持的“学习超市”平台,实现兴趣驱动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大一推行AI素养课程,大二起结合专业深化应用,全面提升学生数字能力。学校打造AI导师系统辅助学习与评估,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通过项目制、场景式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除了专家洞见,论坛最“接地气”的部分莫过于学生分享环节。四位不同背景的“西浦学子”分别讲述了自己在AI时代的求学与成长故事
李嘉旖是一位获得哈佛和斯坦福录取通知的西浦生物统计专业大四女生,她坦言自己曾是“非典型理科生”,但在西浦的跨学科培养下,找到了数据与生命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她参与多个AI制药项目和深度学习模型研究。李嘉旖强调:“在AI面前,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跨界整合能力和探索精神。”
王诗进则是AI浪潮中“另辟蹊径”的例子。他从Python课入门,跨界成功开发教育软件。王诗进说:“AI来了,我不卷分数,我卷创造。我不怕走冷门,就怕没激情。”
骑行进国家队、发起中美青年外交项目的国际关系专业学生舒欣说,自己“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却靠骑行登上世界赛场,靠外交项目搭建中美青年桥梁。他直言:“我想让更多人明白,大学不是培养标准答案的机器,而是点燃一份热忱与担当。”
“西浦以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和创新协作为核心,打造契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教育+AI’跨学科培养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钞秋玲校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