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雪
“我们要敢于去用,敢于把国产算力产业链上相关设备用起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云泉针对国产算力落地瓶颈提出“科研先行”策略。
近日,在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全国信标委算力标准工作组联合举办的“2025中国算力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专家聚焦国产算力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度研讨。
“商业公司因竞争压力大,用国产技术会遇到成本问题。但科研领域专家则对创新比较有兴趣,对国产算力也比较宽容。”张云泉介绍,例如高性能计算等大型算力项目,对国产算力技术的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一些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国产技术基础很好,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算力产业链的国产化可快速实现,并引领我们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中科曙光依托国产CPU与GPU产品构建的国产高性能计算集群,能几乎无缝对接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数据库、虚拟化平台等软件生态,可解决95%以上迁移问题,减少用户迁移成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表示,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禁止包括中国在内诸多国家用户访问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给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带来极大挑战。此事件也凸显了国产算力落地的紧迫性。
“我们大科学装置现已走到领先地位,但要将国产算力推出去需要体系化创新。用国产算力做科研效率更快,海外自然也会跟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程耀东表示,国产算力落地的路径可以分三步:一是兼容国际主流生态,确保成果可复现;二是打造国产化特色能力,如大科学装置专项突破;三是通过引领性应用带动全链条升级。这一思路在空间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已显成效——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优化算子、算法,国产算力正从可用向好用跨越。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翟季冬认为,推动形成国产化生态非常重要。翟季冬对比英伟达“高校送卡培育生态”模式,建议国产厂商应联合科研机构构建开源社区,在兼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迭代创新。此外,还应兼顾国际主流,若国产生态又不与国际主流兼容,会给用户带来选择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