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名单在沪揭晓

2025-05-24 20:22:5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5月23日晚,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中国区发布暨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上,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这35位青年科技精英以卓越的创新成果和非凡的创造力,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域的耀眼新星。

据统计,此次入选的35人中至少一半的研究领域直接与AI相关,他们聚焦大语言模型、通用机器人、自动驾驶、三维空间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不断努力让AI技术取得突破,并得以应用于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正推动人类进入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海量计算需求导致算力不足和高能耗问题,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挑战。位于上海“模速空间”的两家入驻企业的代表人物入选TR35名单。一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他开创了融合推理与行动的智能体范式,并推动智能体技术在通用系统操作与知识密集型领域的应用。另一位则是阶跃星辰首席科学家张祥雨,他提出了业内最早的图文生成理解一体化的多模态大模型架构之一,并发布中国首个千亿参数原生多模态大模型。

谈及研究前景,戴国浩表示:“我的研究在努力的事情就是让算力的成本变低”。他认为算力成本降低才能让每个人享受到普惠算力。他所在的无问芯穹已将技术落地到云侧和端侧的业务场景,并与联想等大企业合作,致力于推动不同芯片协同工作,改变芯片市场被单一厂商垄断的局面。

纵观此次入选的35人名单,30岁以下的有5人。最年轻的是OpenAI研究员姚顺雨,只有27岁。他是OpenAI在2025年首批智能体产品operator与deep research的核心贡献者。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他为语言智能体方向的开启和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此外,同样在AI领域,29岁的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韩旭长期致力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及大模型技术研究,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他提出了大模型“能力密度定律”并构建高效端侧大模型MiniCPM系列,推动大模型技术从云侧向端侧的普惠化发展。

据介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新兴科技和创新应用中对35岁以下且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进行遴选,最终形成一份全球创新青年英雄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2017年,该项评选首次落地中国,专注于挖掘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青年力量。作为颇具风向标意味的青年科技领袖评选,评选也反映着中国地区科技创新的特色,以及能够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