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固态电解质制膜将为海水提锂增动力

2025-05-26 17:35: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杨芳

当下,锂资源的利用备受关注,寻找高效、绿色的提锂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记者26日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邢卫红、仲兆祥团队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教授王焕庭合作,系统阐述无机固态电解质(ISSEs)作为离子选择性膜在海水直接提锂中的革命性潜力。团队认为,若能提高膜材料运行的稳定性,同时配以政策支持,10年内海水提锂的成本有望降至2万美元/吨,与盐湖提锂持平。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综述·材料》上。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仲兆祥介绍,在工业界,锂是电池的核心材料。目前,约60%的锂从盐湖卤水中提取,但提取过程耗时、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虽然海洋中蕴藏的锂达2300亿吨,但由于传统离子分离膜材料不能有效分离单价离子、稳定性差,所以大量的海洋锂资源尚待开发。

2015年,ISSEs首次被用作锂离子选择性膜从海水中提取锂。“ISSEs最初用于全固态电池,作为一种创新的离子选择性膜材料,ISSEs能够高效、精准地分离并提取锂离子,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提锂方法效率低、污染重等难题,还能大幅提升锂的回收效率。”仲兆祥说。

在论文中,研究团队介绍了ISSEs的多种类型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并着重强调了其膜制品在锂萃取方面的巨大潜力。

仲兆祥表示,ISSEs独特的晶体结构,能帮助其有选择性地快速传输锂离子。ISSEs的晶格孔径有限,无法容纳带有完整水合壳层的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在通过材料前必须首先脱去外层结合的水分子。脱水后,裸露的锂离子在相互连接的空位和间隙缺陷之间跳跃,可以高效传输锂离子。

“离子通道的尺寸类似‘智能门禁’,与晶格结构相匹配的离子如锂离子可‘丝滑通过’,但离子半径大于晶格结构孔径的钠、钾等离子在穿过ISSEs时,离子迁移效率会显著降低,离子会被‘拒之门外’,从而实现选择性离子传输。”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泽贤说。

刘泽贤表示,未来,ISSEs膜将有望推动锂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和新能源产业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