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诗
5月24日,以“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成芳说,海淀区将以《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牵引,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AI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应用,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积极探索打造教育创新发展的“海淀模式”。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标准化教育的供给模式,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迫在眉睫。智能时代的教育科技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协同创新,以教育供给侧改革助推课堂教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让技术的应用与伦理的规范同频共振。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AI赋能海淀区中小学提质增效》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化正在引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知识、课程和学习观念都在经历颠覆性转变。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需要统筹谋划,要理解技术背后的教育变革逻辑,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当下,海淀区利用“统采统建”模式为技术赋能教与学提供了可用的基础环境,围绕AI助学、助教、助管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流程的深度应用,推动海淀区智慧教育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范式化发展。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介绍,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作为连续十一年举办的教育科技行业品牌活动,始终立足场景应用,服务行业发展,本届创新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应用,期待与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互动、协同创新,为教育数智化转型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多落地方案和创新服务。
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发起,成为教育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活动将从5月24日至5月29日持续举办,活动形式包括开幕式暨主旨论坛、平行论坛、主题工作坊、教育创新应用体验展等,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跨学科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等话题。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