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副研究员毕以为等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申远灯合作,在探究太阳暗条分裂与双层暗条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结构,在太阳表面呈暗黑色条带,在日面边缘则转化为明亮日珥,由磁场束缚形成。以前的观测研究认为,暗条分裂通常由暗条爆发机制导致,分裂后的暗条在上升与爆发过程中会形成短暂存在的双层暗条,这是双层暗条的一种重要的形成机制。这样的机制要求暗条的分裂与爆发特征在时间上高度一致,与过去的许多观测相符。
研究团队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及其搭载的大气成像望远镜等多平台联合观测数据,首次报道了一次由分量重联机制导致暗条分裂的事件。暗条分量重联是暗条磁力线断裂后重新连接的过程,往往释放能量引发太阳耀斑或暗条爆发。该暗条的分裂起始时间,比爆发特征的出现早了一个多小时,这表明该暗条分裂事件不像过去许多观测事件那样由暗条爆发机制导致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暗条内部出现大量的垂直小型喷流,其动力学特征与近年来发现于冕环中由小角度错位的磁感线的分量重联所导致的纳喷流类似。这表明暗条编织状磁绳内部可以发生分量重联,并使得组成暗条的多簇磁力线在重联后变得更加平行,导致磁绳分裂。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直接观测到具有小角度错位的增亮暗条细丝以及随后出现的垂直喷流,为暗条内部的分量重联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直接观测证据。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于将小尺度的分量重联机制与大尺度的暗条分裂以及双层暗条形成联系起来,意味着分量重联机制拥有影响大范围日冕参数的潜力,这有望加深人们对日冕加热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