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在位于汕头的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巨大的风电机组正在进行测试,场面十分壮观。“风电机组在大规模应用前必须先做一次全面的并网‘大体检’,以确保正式并网后安全稳定运行。”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正富说。
为填补国内大容量风机检测“缺口”、支撑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规划建设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打造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认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基地第3、4号风机试验机位已顺利建成,单机测试容量最大达24兆瓦,风机检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动能澎湃。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海上风机就有1台广东造,海上风电产业领域创新成果突破不断加快。
建设力度加大 装机规模提升
驱车行驶在风光绮丽的广东汕头南澳岛上,可见辽阔的海面上排列着一台台海上风机,为广东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由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南澳勒门Ⅰ风电场已于2021年投产发电,是汕头市第一个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场,截至目前累计发电约28亿千瓦时。
近日,南澳勒门Ⅰ扩建风电场已全部并网发电,成为汕头市第三个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场。“这是我们投运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粤东地区首个批量化应用13兆瓦风机、首个采用16兆瓦超大容量风机的项目。”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介绍,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风电场和海洋牧场融合在一起,既可风力发电,又可养鱼,且海洋牧场可抗16级台风,为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海洋牧场已基本完成建造,即将投入使用。
在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建设热火朝天。这是我国首个海上风电海陆一体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计划于2026年10月投产。届时,这条“深海电力高速路”,将把大规模的深远海风电高效送出,预计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6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随着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近年来,广东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已拥有“研发—制造—安装—运维”的全链条能力。“十四五”以来,广东连续4年海上风电年度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揭阳海上风电运维基地等产业基地相继落成。
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加大海上风电建设力度是其中重要一环。“虽然广东海洋经济起步相对晚,但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加上科学的规划布局,持续的技术创新,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值得期待。”娄淑军表示。
技术蓬勃发展 产业乘风破浪
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全国首个“双百”漂浮式风机“海油观澜号”、世界首台“双转子”海上漂浮式海洋能源岛……一项项从无到有,从近海到深远海的创新成果,正成为广东海上风电产业乘风破浪的底气。
远眺蔚蓝的广东阳江海域,一座“漂”在水面上的硕大风电机组特别惹眼。这是由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明阳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双转子”海上漂浮式风电平台。
这座漂浮式风电平台首创双风机结构,搭载两台8.3兆瓦海上风机,采用的漂浮式风机摆脱了固定式基础的水深限制,将海上风电场向深远海推进70多公里,海上施工作业变成了岸边生产。
“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成功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介绍,企业突破了深远海大容量漂浮式风机岛核心技术,结合AI技术、风机智能监测系统、气象风功率预测系统、电力交易辅助系统等智慧化应用,有效推动深远海风电降本增效,助力实现更具经济性的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
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省,离不开科技创新。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海上风电技术蓬勃发展。目前广东已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深远海科学、海洋生态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明阳集团的漂浮式风机技术、粤水电的海上施工能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功了!”2024年12月底,当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东方风电18兆瓦机组在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完成连续穿越测试,正式通过并网试运行,拥有了“产品合格证”,具备进入商业化应用条件。
刘正富介绍,截至目前,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已累计完成7种新型海上风电机型检测,有力支撑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
强化政策支持 细化发展蓝图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推动。
2018年,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率先印发全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前瞻性布局广东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其后,《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继印发。今年7月1日,《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其明确提出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支持海上风电运维等产业发展;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向海图强”顶层设计的出台,展现了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谋略和决心。今年2月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更是引导和支持汕头、汕尾、中山、阳江、揭阳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规模化错位发展,进一步细化了广东海上风电的发展蓝图。
拔地而起的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是广东省和汕头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目前,涵盖整机、齿轮箱、发电机、叶片、轴承、检测认证的“四个一体化”产业园已经初步建成投产,入驻了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其中,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也已完成基础桩施工。
良好的政策环境犹如“及时雨”,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我们将扎根广东当好链主,做强海洋产业,驶向全球。”张传卫表示,企业将推动建设更强大的创新体系和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在粤开发海洋综合能源岛,打造智慧能源零碳园区,携手仙湖实验室开展绿电制氢氨醇的创新研发。企业还将带动构建海上风电、漂浮式能源岛、氢氨醇及绿色化工能源等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