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7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主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与新路径;发布融合发展的平台新工具;签署“先使用后付费”成果转化试点协议。
本次会议设置了主题报告、圆桌对话、信息发布、生命健康专题对接四大板块,兼具前沿深度、政策高度与落地实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国务院参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贺德方,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科创中心副主任(正局级)吴建国作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从理论机制、政策体系、创新实践、产业发展以及地方探索等多个角度,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见解。
研讨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中心、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6家研究所与科创中心签署一系列“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协议。“先使用后付费”是科创中心与海淀区落实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的工作模式,2024年已启动第一批试点工作,京区10家科研院所参加,目前已推动53项专利签署协议,付诸实施,21项正在推进中。
科创中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不断探索有效范式,形成了独特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服务体系,服务于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融合实践工具箱”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将不断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据悉,科创中心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与必答题,实施一系列举措和任务,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厚的科研底蕴与丰厚的成果资源,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增量集成与资源聚合,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关键缝隙,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科创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