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走进水稻田里插秧、与年轻书生一同进京赶考……这些经历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现场都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
7月17日,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人工智能赋能时空艺术演绎示范项目在“链博会首发站”首发。首发后,“文明一万年·智能社会体验馆”展区里不少参展观众驻足,他们头戴AR(增强现实)眼镜,穿越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很多国际友人体验后对“眼镜里”360度、大空间的沉浸感表示惊叹。
交互技术支撑,沉浸体验历史场景
“这副眼镜就是开启‘穿越’的入口。”北京大学武汉研究院方案规划部部长李岭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去年团队在链博会发布了“文明一万年·渔猎文明”VR(虚拟现实)大空间产品后,今年重点展示最新的“农业社会”VR大空间场景。
在去年发布的“渔猎社会”中,观众可以穿越回原始社会参与狩猎和祭祀、叉鱼烤火,在今年发布的农业社会中,观众会体验到更多强交互的剧情,比如稻田收割、科举考场、冷兵器战争等。
为了更逼真再现中华文明演进史,团队中的人工智能、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设计学等跨学科专家学者,精心设计了一场30分钟大空间沉浸式VR体验剧。通过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大空间娱乐定位与VR虚拟现实电影交互技术,构建沉浸体验场域,让观众能够踏入数字还原的古代稻田、科考考场和战场,感受中华文明的宏大变迁历程。
AI技术赋能,助力文化出海
“去年参加的第二届链博会上,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大量关注,很多政府文旅部门、文化和研学机构随后找到我们。”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吕鹏表示,过去一年来,“文明一万年”的相关产品已在全国多地数十个复制推广,如湖北武汉昙华林、安徽马鞍山天鹰基地、福建厦门南洋书院等,同时启动了国际布局,欧洲、中东、东南亚项目进入洽谈阶段。
除了可以沉浸式体验的互动剧本,北武院团队还带着一个具有“烟火气”的虚拟武汉城。团队不仅利用AI技术复原了盛唐与明朝的武汉古城,还通过UV函数(势能函数-价值函数)建模和多任务强化学习方法为古城训练了成千上万个“古人智能体”,即AI-NPC(非玩家角色)。
“每一个NPC智能体都能自主作息、交易、社交,如果赋予它‘商贩’的身份,他就会每天从事买卖工作,还会讨价还价。”吕鹏解释,团队首先根据史料建立了古城和人物模型,随后通过“强化学习”让AI-NPC不断进化,熟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赋予它们“人类价值观”。
“借由AI技术,历史不再沉睡于碎片化的典籍,而是化作由无数‘古人智能体’构成的动态社会世界。”李岭说,这样的生动再现,可以使现代人与虚拟先民共赏同一轮江月,助力中华文化用最鲜活的方式传播。
吕鹏坦言,此次参展团队带着文化出海、科普创新与研学合作三重目标来到链博会,希望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让国际友人通过沉浸式体验、复刻再现等新业态感知中华文明,让“文明一万年”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