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北京  开启思想盛宴

2025-07-17 17:36: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7月14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迎来高光时刻: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是本届大会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丁肇中、戴维·格罗斯、朱棣文,相继登台发表演讲,呈现了一场跨越粒子物理、量子场论与能源科技的智慧盛宴。

丁肇中以《“11月革命”和正负电子物理的五十年》为题,带领听众重温他引领粒子物理革命的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理论界许久的问题浮现:自然界中已知的“重光子”为何质量集中在约1GeV(十亿电子伏特)左右?难道背后隐藏着一种新的强相互作用态?当时的学界对相关实验并不看好,认为寻找重光子不是主流研究方向,且相关实验难以实现。

面对质疑与压力,丁肇中坚持发起实验。尽管整个项目曾因各种困难而遭到质疑,但他与团队最终在1974年成功发现了J粒子(后称J/ψ粒子)。该粒子的寿命远长于其他共振态矢量介子,并呈现出独特的电子偶素谱,这直接指向了粲夸克的存在,标志着夸克模型从理论走向实证。这一发现被誉为“粒子物理的十一月革命”,也为他赢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完成一系列地面实验后,丁肇中将目光转向太空。他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将一个大型磁谱仪(AMS)安放在国际空间站轨道上,直接探测宇宙中高能粒子及反物质的存在。尽管这一构想一经提出便同样遭到质疑,但丁肇中依靠严谨科学的论证,回击各方质疑,将设备成功送入轨道。

AMS自2011年运行以来,已累计采集超过2500亿个高能宇宙射线数据,揭示出许多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为暗物质研究、宇宙线起源与反物质天体探索打开了前所未有的视野。丁肇中坦言,希望能再活100年,亲自解答这些深藏的宇宙奥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弦论与量子色动力学奠基人戴维·格罗斯以《量子场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回顾了量子理论与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他在演讲中回忆说,当年面对引力的量子化难题,他果断转向弦理论探索。超弦理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量子化引力的方案,将基本粒子视为振动的“弦”,后来物理学家又借助AdS/CFT(马尔达西那对偶)等新视角解决黑洞信息佯谬等问题。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时空被理解为是一种“涌现的机构”。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统一理论,戴维·格罗斯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沿着纯粹思维的路径,凭借对现实结构统一性的信念,成功推导出巧妙的自然法则——这鼓励着我们继续沿着思辨的方向前进。然而,任何富有勇气的挑战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危险。”他认为,或许在他有生之年,统一理论不会出现,但随着新的理论工具的发展,这一愿望或将由年轻一代实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则以《漫步于科学之中的人生》为题,讲述了他独特而多元的科研轨迹。他用“随机游走”来形容自己的科学生涯,强调科学的突破往往诞生于偶然和勇气。

朱棣文曾在贝尔实验室开展激光冷却实验,提出通过多普勒效应使原子降温并实现捕获。这项技术不仅极大拓展了对原子操控的能力,也为日后量子精密测量、原子钟和引力波探测等应用奠定了基础。

除科研成就之外,朱棣文还投身公共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前,他正专注于碳捕集与绿色能源研究,在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寻平衡。

三位科学家虽深耕不同领域,但均引领了各自学科的突破与变革,体现着科学家不懈挑战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勇毅前行,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