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荣 温智芝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仲夏午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仁义村的田野蒸腾着湿热的水汽,连片稻田翻涌着金黄色的波浪,马祖烨蹲在湿润的田埂,指尖捻开一穗成熟的稻谷,黝黑的脸上汗珠滚落。
马祖烨是八步区仁义镇仁义村人,他大学毕业后,在广东辗转打拼,后面和合伙人在广东开起电子零配件加工厂。2019年,事业初成的马祖烨没有忘记生养他的土地和乡亲,回乡创业办起了电子零配件加工厂,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带动大家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让家乡富起来。”2021年3月,马祖烨高票当选仁义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深知“办公室坐不出好口碑”,身影便常常扎进田间地头。正是在一次次走村串户中,一片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刺痛了他的眼睛——“年轻人都走了,留下的人种不动地啊。”村里老人的叹息像针扎在他心上。
如何利用好这些撂荒地?2022年,马祖烨整合流转350多亩土地种植香芋,带动数十户村民跟进。然而,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技术的生涩让他走了不少弯路。分散种植导致芋头品质参差,市场价格不定,村民收益微薄。
为破解困局,马祖烨将种植品种从香芋转为水稻,并率先在本地实践“土地劳力入股+统一经营分成”模式,创办了八步区仁义镇首个家庭农场“定烨农场”。他利用夜晚入户动员农户加入,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提升能力,同时引进良种,精研技术。
凭着这份不服输的韧劲和夜以继日地钻研,马祖烨的水稻种植终于迎来了转机。汗水浇灌下,湿水稻的收成从最初的每亩1000斤,到现在的每亩1200斤。
“以前种地是看天吃饭,收成好坏心里都没底,所以也太不敢种。”村民廖钦骑笑着说,“现在我种了60多亩水稻,跟着副支书干,他手把手教技术,销路也不用愁,踏实多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技术我免费教,销路我来想办法!”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马祖烨在今年7月初主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现已有8户种植大户加入了马祖烨的合作社,预计户均年增收近万元。“下一步,我们准备延长我们村种植的特色辣椒的产业链,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品牌效应,将我们的辣椒推广出去,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马祖烨说。
在马祖烨的带动下,仁义村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