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目前,围绕智能化的全球汽车竞争已全面展开,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在全球最高,泊车辅助驾驶技术在中高端车型的渗透率也超过20%。”在7月15日举行的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以数据阐明行业优势。
结合企业动态判断,张永伟认为,2030年及之后的两三年,或将是L3、L4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既要立足现在,布局低成本、低阶的智驾技术,又要抓住时间窗口,加快布局或装载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他强调,“如果慢下来,我们过去的优势就可能被反超。”
2025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商业化迎来关键拐点,从“技术验证”加速转向“场景落地”。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阶段成功实现换道超车,并在智能化领域取得终端先行的优势,如何巩固扩大智能化发展优势,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强说,智能汽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我国的道路交通场景复杂、事故频发,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成为日益迫切的重大需求,而智能汽车技术是解决交通安全的关键核心手段。
“‘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王建强表示,从整体来看,自动驾驶正从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演进,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人类脑推理特征、安全可验证的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
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兼九章平台CEO周时莹同样提到,要做到真正的自动驾驶,安全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不会给车企带来2-3倍的成本增加,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整车企业代表通过分享各自在技术路线、生态构建方面的实践,展现了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CTO杜强提到,2025年,AI与汽车的融合正在触发范式级突破。DeepSeek等技术普惠化加速汽车智能化升级,AI技术不仅重塑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更深刻影响着用户体验,将成为决定未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中国是全球汽车的‘健身房’。”汽车零部件巨头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举例,中国的研发效率、研发团队的能力领先全球。在中国,法雷奥团队开发一个智能大灯产品只要8-10个月,同样的产品在欧美的开发周期基本上要两年左右。
深圳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汽车电子营销MKT副总经理鲁东海说,从全球来看,中国汽车智能化走到了比较前沿的位置。“希望能在政策指引下,有序将整车厂及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联合起来。”他建议中国车企扛起大旗,带动产业链上下群策群力,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
在张永伟看来,未来,汽车产业要以更加开放的模式,链接更多智能化能力。同时,需要汽车企业与算力、算法公司无缝链接,让外部力量成为内化的竞争力,也需要更多跨界融合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