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畅 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7月15日凌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直冲苍穹。在指挥控制中心机房内,技术部数据总体团队紧盯屏幕上的曲线参数,确保每一条信息准确无误,为天舟九号保驾护航。
航天发射任务中,中心计算机系统被誉为“中枢神经”。面对火箭发射产生的强实时、大流量、高码速多源信息流,如何实现数据的精准处理与智能决策、确保指挥中心“看得清、判得准、控得住”,是数据总体团队一直追寻的目标。
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心计算机系统的自主构建研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发射场建设初期,面对全新的火箭型号、庞大数据处理规模和严苛的实时性要求,数据总体团队在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闯进了这片“数据无人区”。他们白天查阅资料、钻研协议、理解文书,晚上就在宿舍将想法用代码实现,边试边干,为此常常奋战到深夜。因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他们并未感到劳累,反而是越干越有劲。
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长征八号等型号的首飞到常态化发射,他们研制搭建的中心计算机系统经历了实战检验。面对多型号、多变化、多需求的挑战,该系统表现出了稳定性和适应性,赢得了操作手、指挥员和各级指挥决策层的信赖。
某次任务中,火箭飞行过程下行数据出现中断。数据总体团队当机立断,开启“地毯式”排查。“必须为火箭飞行数据处理、指挥显示扫清障碍!”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他们从数据汇聚、信息处理到指挥显示,对每个环节、每个链路细致排查,快速成功处置了突发情况。当所有数据顺滑地流淌、处理、显示时,所有付出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快速精准处理也为精准测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依托多年的科研积累,近年来,数据总体团队成功构建了全链条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某型数据分析平台,有效突破了传统飞行数据处理的效率瓶颈,数据处理效率提升超40%,故障识别准确率突破95%,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升级,为中国航天测控技术进步贡献了智慧力量。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