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铸就“火箭心” 创新育出工匠才——专访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

2025-07-18 15:07: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百家话职教】

科技日报记者 周思同

  将产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技术专利25项……投身航天事业15年,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数控车工何小虎用双手雕琢出了这一项项不凡的成就。

  从向往宇宙的少年,到成就非凡的大国工匠,何小虎十年如一日深耕专业领域,历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近日,记者专访何小虎,了解他的技能攻关与人才培养故事。

  产品就是人品

  记者:您如何进入您所在的行业?

  何小虎: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推举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正在读中学的我看到了关于他的报道,这引起了我对航天的兴趣。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了解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和航天员,还需要一批批幕后的大国工匠。抱着想要成为航天人的憧憬,我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2010年,我以实操第一名的成绩加入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数控车工,专注火箭发动机制造研究。公司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我入职后,先后安排了八位职工当我的师父,向我传授制造技艺和知识。我也经常仔细观察师父们的工作过程,不断思考钻研,一步步从一个学徒工走到今天。

  记者:在推动领域技术攻关或工艺升级的过程中,有哪些令您记忆深刻的故事?

  何小虎:2016年,我所在的车间承接了一项新型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该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是当时我们接触到的对精度要求最高的加工任务。由于当时车间缺乏精密加工所需的专业环境和设备,产品合格率仅为20%左右。车间内不少人都认为,这个产品无法在本车间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主动向领导请缨,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这之后,我立即组建了一支攻关团队,查阅大量精密加工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产品的技术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反复试验,探索出设备在特定时段和工况下的极限性能,最终提出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两大新方法,推翻了原有工艺方案,重新设计并优化了整个加工流程,并在设备维护、装卸方式及测量流程等多个环节进行了优化与改进。

  攻关过程异常艰辛,在近50次失败后,我们终于成功地在非精密环境中实现了微米级的精度控制,首次试加工合格率即达到100%,完美解决了该产品的加工难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的技术方法还被推广应用于同类型产品的加工中。

  记者:要干好您这一行,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何小虎: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胜任这份工作,必须拿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认为,要做好制造工作,最核心的品质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我入职之初,师父便教导我们“产品就是人品”,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在工作中要贯彻严格的质量要求、保持极高的质量意识,如此才能打磨好产品质量。

  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与机器、产品打交道,对岗位的价值认同至关重要。我认为,哪怕是承担拧紧一颗螺丝钉的装配工作,也是服务我国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制造工人,必须深刻理解工作的重要性,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钻研发动机制造技术。当一个人坚定认同自身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时,他将自发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学习与奋斗,实现持续成长。

  创新与育人双轨并行

  记者:您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

  何小虎:2022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领域涵盖机械加工全领域工种,包括车、铣、钳、焊、特种加工及装配。近年来,团队主要聚焦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领域。目前正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应用。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攻关与培训,团队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智能化制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及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融合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推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制造企业从过去的单件小批量加工模式,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及生产线整体升级迈进。

  记者:您是如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何小虎:整体来说,我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开展“师带徒”“老带新”模式。通过基础理论培训,配合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让新人快速掌握加工的基础理论。

  二是通过项目攻关和项目创新的方式锻炼新人。每年年初,我们工作室会安排新人参加一些项目攻关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参与到发动机制造的攻关过程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定期组织创意成果评比,让新人参与总结和分享。工作室会定期针对一些攻关案例进行分享,为新人讲解工作过程中的理念和技巧。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劳动竞赛,让新人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如今,我们工作室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培养出了许多高技术水平的“95后”“00后”人才。他们之中有陕西省技能大赛第一名,还有陕西省技术能手等。近两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先后完成了20多项院级以上攻关课题,申请了32项发明专利,打造出了一支真正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为“新工匠”培养筑基

  记者:在您看来,职业教育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何小虎:首先,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当中,结合一些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模式,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扩大校企融合。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们有了更多走进企业的机会。这一模式可以让他们在学生时代提前学习企业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在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再次,职业院校应推广“双导师”培养模式,扩大招收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经历的人才,为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夯实师资基础。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