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用火车车厢“拼积木”

2025-07-18 15:07:38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通讯员 闫欣睿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盛夏的太原北站,钢轨被烈日烤得泛着白光。该站调车长、高级技工王浩宇攀上滚烫的车梯,橙黄色的防护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结晶的盐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脚下,满载电煤与化肥的列车正等待着“解体重组”。

“铁路调车作业就像用火车车厢‘拼积木’,我们要把车厢排列、组装成开往不同方向的列车。”王浩宇说。

这份“拼积木”工作,王浩宇已干了8年,从普通技工蜕变为全路技术能手。前不久,他被授予“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从“门外汉”到“活标尺”

2016年盛夏,刚走出校门的王浩宇,第一次踏上太原北站的调车场。这个占地千亩的货运枢纽,每天吞吐着来自石太线、北同蒲线的万吨列车,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

初来乍到,“门外汉”王浩宇曾以为调车不过是“挂钩子、扳道岔”的体力活。直到第一次跟师傅执行推进作业,他才明白这份工作的重量。当调车机推着20节车厢在驼峰峰尾进行连挂作业时,连结员需在摇晃的车梯上站稳抓牢,用对讲机指挥司机将停车精度控制在几厘米内。

“失之毫厘,就可能造成车厢碰撞,甚至影响整个编组站的运转节奏。”师傅对王浩宇说。

此后,白天,王浩宇跟着师傅在列车间穿梭,观察连结处每个细节;夜晚,别人休息时,他在宿舍“啃”各种作业规章和标准。3个多月后,他能将200多条规章条目脱口而出。

为练就“观距一眼准”的绝活,他把调车场变成训练场。在推进作业时,他盯着信号机与车辆的相对位置默数距离;休息时,他就在钢轨旁,用脚步丈量轨距,再对照卷尺校准误差。半年后,他目测车辆间距的误差已控制在5%以内,成为车站“活标尺”。

从“独行者”到“领路人”

2023年春天,王浩宇被任命为调车长。此时,驼峰车间正迎来电煤保供高峰。这个被称为编组站“大心脏”的车间,每天要解体30多列货物列车,每节车厢的编组误差都可能影响晋煤外运的节奏。

王浩宇上任的第一个挑战,是让3名刚入职的技工快速上手。20岁的张智杰总在推进作业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王浩宇便带他在空车列上反复练习。他把自己总结的“三步确认法”倾囊相授:看车辆走行状态、听轮对摩擦声音、算制动距离余量,帮年轻人快速掌握相关技能。

在王浩宇的工具包里,有本被磨得卷边的“错题集”,他把历年技能竞赛的易错点、事故案例分析、优化后的操作流程都整理成册。每周三午休时,他都会带着“错题集”开讲,通过案例讲解“如何在弯道调车时避免车辆脱轨”“夜间作业灯光使用规范”等实操难题。在王浩宇的带动下,车间30余名青年技工获得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他所在的调车组连续3年保持“零事故”纪录。

烈日下的编组场,王浩宇在列车间穿梭。远处,刚编组完成的电煤列车鸣笛启程,钢轨的震颤顺着鞋底传来。

“你看这列车,就像我们的工作,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位置,组合起来才能跑向远方。”王浩宇对记者说。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继续进行调车作业。

当又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驶离编组场,王浩宇知道,自己脚下的钢轨不仅通向远方的车站,而且承载着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梦想与希望。

责任编辑:许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