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500名师生暑期守护乡村古树名木

2025-07-19 11:33: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通讯员 陈胜伟

“古树是看得见的乡愁。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与未来。”实践归来,浙江农林大学学生通讯社“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林嘉怡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年暑期,浙江农林大学组织了由500多人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古树名木,开展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们实地考察当地古树名木、走访居民、参观纪念馆,感受古树名木背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录古树相关的民俗传说,挖掘古树名木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林嘉怡前往寻访的古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的艾青故居内。这是两棵千年古樟树,其中母樟胸径达4.5米,需9人合抱,主干中空可容10余人站立,与略小的公樟并肩而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父母樟”。林嘉怡通过走访72岁的讲解员蒋光军了解到,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以前常在树下写生,更在诗作中赋予其“土地深情”的象征意义。如今,当地不断创新模式保护古树:树枝用特制花瓶支撑防折断,树洞进行专业防腐处理,扫描树干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古树的“身份证”信息。两棵古树已经成为当地“古树+诗歌+红色”特色旅游线路的核心景观,为乡村文化振兴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开展古树寻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在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宣讲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出谋划策。在开化县金星村,一棵千年古银杏出现了空腹率高、内部碳化、根系受损等问题。师生们针对古树提出了多项保护措施,包括仿生支撑加固、根系优化、树洞处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此前,师生们还对丽水景宁县大漈乡中国柳杉王、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千年古梓树、嘉兴平湖市当湖街道千年古银杏、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千年古圆柏等进行救护,为延长古树寿命提供了有效保障。

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业的技术力量,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深度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各项工作。学校开发了专项防治技术,通过种苗繁育技术、野外回归试验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普陀鹅耳枥等古树名木的人工繁育,为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关团队结合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树洞修补、根系复壮等物理修复手段,研发养护与抢救复壮技术,成功恢复了许多濒危古树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树重焕新生机。

(图片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