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小群 吴蕾
大暑之后,最热的“三伏天”在山东上线。对这个农业大省的种植户来说,枣疯病怎么防?桑黄高温如何管?农机调度谁最懂?这些问题需要求助于专家。
在德州市宁津县,科技特派员李秀营一头扎到枣园里,抗枣疯病接穗嫁接示范一气呵成;在同属于德州市的夏津县桑黄基地里,科技特派员孔维玺携手德州市农科院专家张洪勇,顶着40℃高温为桑黄“把脉问诊”……
李秀营、孔维玺以及成百上千名科技特派员在这个关键时刻走到田间,现场指导,这是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创发院”)工作安排的一部分。
正值夏种夏管“窗口期”,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机构,山东省创发院抢抓农时、尽锐出战,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组团下田,为“齐鲁粮仓”增添了科技底气。
天气炎热,传统的大水漫灌难以保障玉米群体整齐性和水肥充分供应,夏玉米如何管理?在山东科技大市场上,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团队研发的“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亮出了“真本事”,让聊城市种植户刘美龙的1000多亩地受益。运用新技术,刘美龙种植的玉米创下了亩产841.8公斤的高产纪录;利用同一套技术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了665.24公斤,亩产平均提升了10%。
姜雯表示,新技术实现了“滴水出苗、水肥精准按需供给”,攻克了玉米生育期干旱缺水和中后期追肥两大难题。在沙性土壤上应用,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节水25%、节肥15%、增产15%以上的显著目标。
好技术需要更多老百姓受益。最近,在山东省科技厅指导下,山东省创发院在山东科技大市场为这些“好成果”搭了舞台——以上述新技术为代表,109项夏种夏管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集中发布,7项“科技成果”现场路演,受到社会关注。
现场,《做好夏种夏管服务工作倡议书》点燃了专家们的热情。路演结束后,现场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便背起“成果包”,直奔田间地头。
作物种植的真谛——“七分种,三分管”,关键在科技。如今,手持“科技利器”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要将这种利器交到农民兄弟手里。
在烟台招远,“鲁单510”百亩示范田开播。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育成的高产、耐盐碱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已超1000万亩。专家们组织种植大户现场观摩、即时培训,胶东半岛再添“吨粮田”新样板。
栝楼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肺热咳嗽、胸痹、结胸、消渴、痈肿疮毒。精细化管理是栝楼种植不可或缺的。在聊城市、菏泽市、泰安市,3万亩栝楼“吃”上生态种植“技术餐”。来自聊城大学的“栝楼生态种植关键技术集成”项目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特点,成为“技术套餐”的核心。
专家来到这些地级市的田间地头,现场“把脉开方”,病虫害识别、科学用药“一招清”,让栝楼健康度夏,丰产增收。
在济南、枣庄、潍坊,产业服务团专家顶着烈日,蹚着积水,把“技术快递”送到大棚、送进牧场:黄瓜防涝、奶牛防疫、番茄“菌”平衡、甘薯“根”健康,一场场“田间课堂”火热开讲,一条条“丰收锦囊”精准落地。
作为科技特派员,姜雯的一句话道出了科特派群体的心声。他表示:“我们强化技术指导,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明白人’;深化帮扶服务,让每一台农机、每一粒良种都‘到点到位’;加大政策宣传,让‘种得好’更要‘管得精’,确保秋粮稳产高产。”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