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都焕新 科创高地崛起

2025-07-25 17:27:2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华凌

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保持在6%以上,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连续8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在全球40个领先创业生态系统排名中,是中国唯一进入全球前五的城市……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北京已经稳居多项“全球排名”前列。这一系列成绩,是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委、市政府2021年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五年来,北京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提质增效,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稳步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产业浪潮奔涌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822亿元,年增速达30%。

海淀区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产业,靠的是原创性、突破性的技术引领。“十四五”期间,位于海淀区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与北京领视智远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研发的全球首个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人体自主心脏超声扫查。

这样的前沿应用,离不开高度完善的基础设施。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介绍,现阶段语言大模型的发展已在通用人工智能关键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大模型正加速以数字智能体的形式与智能硬件融合,并在部分场景下实现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拓展。

位于海淀区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表示,公司虽然还很“年轻”,但是已兼具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研发实力和千万级智能硬件产品量产经验,具备强大的商业化实战能力。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该公司推出的首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五天为顾客取送咖啡数千次,成功率超过99.97%。“取咖啡只是一个例子,通用机器人具备在不同环境中执行多样化工作的能力。”武文韬说。

北京市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能力支撑。

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已经建成全市最大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京西智谷算力规模达600P,适配20余个主流大模型,为全市多家企业提供算力支持。

“十四五”期间,北京亦庄在零部件和智能制造板块进行布局。入驻北京亦庄6年的北京智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高精密减速机研发制造中心及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产业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得益于整个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

新能源技术持续突破

能源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而氢能是清洁能源、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毗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亚洲日加氢量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门口,一辆辆车排起长队,等待加氢。

“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正是氢能相关技术创新的一个全球级前沿阵地。

这座示范区已经成为一个“氢能综合创新生态圈”。大兴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兴氢能相关企业核心技术已覆盖氢能全产业链,大兴已经成为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支点。

大兴区以西的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门户,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十四五”期间,该区逐步成长为新型储能产业的集聚高地。新型储能与氢能产业是房山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

2023年12月,搭载150千瓦时混合固液电池的蔚来ET7,实测续航超1000公里。这款车的混合固液电池由房山企业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该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260瓦时,电芯密度高达每千克360瓦时,在提升续航的同时,大幅强化了安全性,成为业内突破性成果。

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房山区针对初创科技企业“研发能做,转化难做”的痛点,推出了“前店后厂”模式,依托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企业打造高水平研发办公平台,同时利用国有标准化厂房,为企业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提供就近支撑。

2024年,北京市提出积极推动京津冀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新能源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创新突破,正迅速转化为区域及全国发展的新动能。

医药健康领域硕果累累

刚刚闭幕的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上,展示了“十四五”期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成果:北京共上市12款创新药,获批54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近四分之一。

为了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昌平区近年来重点针对产业发展瓶颈,持续推出创新政策。2024年3月,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昌平设立,助力破解医药健康产业融资难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泽布替尼全球热销。其开发者是全球肿瘤治疗创新公司的佼佼者——位于昌平区的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表示,公司在过去五年间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增长。

该公司的产业化成果,是北京各个创新药企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

在被誉为“中国药谷”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许多园区企业已经成功“出海”。百奥赛图(北京)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办公面积3400平方米的公司,为当地提供临床前的药理药效研发服务;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进军欧洲市场……

创新药的密集“出海”,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也反映了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链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北京这座人文古都,已将科技创新融入城市基因,初步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医药健康等众多前沿产业领域,这座践行“十四五”规划蓝图的国际大都市,以更加夺目的创新光芒闪耀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杨思晨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