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邢晨 廖彬华 张永清
7月的天山北麓,热浪翻滚。
“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百步穿杨”课目比赛现场氛围热烈。12名狙击手凝神屏息,枪中的子弹几乎同时射向近百米外的目标。
射击完毕,白俄罗斯参赛队员安德烈·卡夏纽克的目光没有投向远处的靶纸,而是径直走向赛道裁判。裁判将一台轻薄的手持平板递到他眼前,上面清晰展示出他四发子弹弹着点的高清放大图,每一个弹孔都被智能裁评系统精准框定、标记,并根据命中位置自动生成、累计出对应分数。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刚刚闭幕的“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上,这套智能裁评系统大显身手。除此之外,赛事直播导播系统、信息存储回放系统等“黑科技”也提升了这场国际比武竞赛的效率。
“不仅狙击需要精准,裁评也需要精准。用科技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挤干成绩水分,才能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开。”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说。
智能裁评系统:
消除执裁盲区与风险
“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和国际军事合作的重要品牌,此前已成功举办3届。
此次竞赛中,依靠智能裁评系统,射击精度被丈量到毫厘。
比赛现场,身着橙色背心、手持智能裁评系统移动终端的赛道裁判遍布各个射击阵位,120多个靶位高清摄像机覆盖了暗箭刀锋、百步穿杨、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远距离挑战狙击等7个竞赛场地。
隐蔽、跃进、匍匐……“渗透狙击”课目中,中国陆军参赛队员杨健山身手敏捷,干脆利落。主裁判张浩手持移动裁评终端,调取靶标端、射手端以及空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将他的动作细节尽收眼底。
只见杨健山和队友迅速占领2号射击阵地,调整呼吸,推弹上膛。子弹精准命中钢板半身靶的脆响,通过系统清晰传回。
张浩介绍,“渗透狙击”课目比拼中,射手需要依次跃进至丛林、巷道、屋顶等7个射击阵地,运动距离1.1公里,各类射击目标20多个,执裁难度很大。如果靠裁判员两条腿追着参赛队员跑,既危险又难免疏漏。
“现在有了‘电子裁判’,让执裁的盲区与风险消弭于无形。”张浩说。
据了解,智能裁评系统主要包含显控单元和裁评软件,可通过无线或有线技术,实现靶标画面的实时显示,竞赛成绩也可以自动汇总。现场赛道裁判梁晨晨介绍,每轮比赛结束后,智能裁评系统会依据靶标命中情况、命中环数、比赛用时、违规扣分等信息,自动生成单课目个人排行榜、单课目团体排行榜、个人综合排行榜、团队综合排行榜等数据,能满足裁评数据系统汇总、按需抽取和视频流实时推送等需求,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直播导播系统:
带来全新观赛体验
比赛现场,靶标感应器、高清摄像头、无人机航拍,多角度视频流实时汇聚,让射手的每一个战术腾挪、每一次冷静击发、每一颗子弹落点,都同步“刻录”在案。
今年,武警部队创新配备了赛事直播导播系统,涵盖视频采集分系统、导播切换制作系统、现场呈现分系统、音频制作系统及扩声分系统、通信传输系统,能够实时直播比赛情况。
观礼台前和各个赛场的茶歇区,均布设了巨大的屏幕。屏幕上,画面在导播的精准调度下流畅流转:射手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沉浸于瞄准镜后的心跳时刻;无人机俯瞰,全景展现复杂课目的赛场全貌;特写慢放,让子弹出膛的瞬间被定格……
场上翻译人员会结合参赛队员信息和实时表现,对竞赛课目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为现场的各国参赛选手与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视听享受。
“多角度的画面切换和专业讲解,带来了观赛的全新体验!”一位观众感慨道。
信息存储回放系统:
提供直观案例资源
“从参赛队员刷脸检录那一刻起,到最终电子签名确认成绩,比赛全程的音视频、操作数据、靶标反馈,都会进行多重备份、云端存储,随时可调取、回放。”采访中,通信传输员刘琛涛指尖轻点屏幕,信息存储回放系统界面流转,参赛选手的多项数据跃然屏上。
在布满弹痕的铜钱靶纸前,“百步穿杨”课目副裁判修国璐介绍道,完全命中铜钱中心方孔且不擦内边线计25分,命中铜钱内边线计20分……他一边介绍一边指着布满弹痕的靶纸,“如果靠人眼分辨子弹是否‘压线’,可能存在争议”。
“我们提前将铜钱靶纸的尺寸、判定区域的标准,都编码进信息存储回放系统。”修国璐说,“规则转化为算法,让肉眼难以捕捉的毫厘之差,在像素和数据的‘刻度尺’前被清晰衡量。”
古巴参赛队员奥马尔·加西亚·苏萨对此竖起了大拇指,“一切比赛都在阳光下,你的每一枪,都在无数‘眼睛’的注视下被精确捕捉。”
刘琛涛介绍,信息存储回放系统不仅为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铁证,还成为赛后复盘、战术研究、精进教学的宝贵资料。
该系统全面还原赛场动态,为研究实战化狙击训练方法、战术协同和装备改进等奠定了数据基础。在教学层面,这些鲜活的实战素材转化为直观、高效的案例资源,有力促进了训练成果的转化与提升。
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说,技术手段打造了公平的竞赛环境,可以真正展示射手实力,并让比赛回归到最纯粹的竞技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