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应牧臻
“华东某市发生堤坝溃堤,江水不断倒灌……”近日,一场抗洪救灾演练在皖南腹地悄然进行。由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组织的这次演练,1∶1复刻构设以往经典战例,首次投入运用多款新配发装备,并依托智能灾情预警系统,为官兵提供专业研判。
演练中,通往“灾区”的道路拐弯处被雨水冲毁,车辆人员受阻无法通行。接到任务后,侦察组细致勘察现场情况,量取数据计算桥梁架设点,指挥组定下处置决心,采用新型应急模块化桥在道路冲毁处架设桥梁。现场各小组井然有序,从指挥调整到机械辅助,不足半个小时,一座便桥拔地而起,道路恢复畅通。
“在接近40度的弯曲道路两端架起一座桥梁,难度系数非常大。该演练课目还原了2024年部队在黄山歙县抢险救援时的一个真实场景,非常有训练价值。”该支队领导介绍。
“任务中,如果缺少这些可便携、成模块的桥梁架设装备,纯靠人工搭设脚手架便桥,效率慢且安全风险高。”该支队干部李政说,新型应急模块化桥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救援效能,让处置效率提升、危险系数降低。此次演练还增加了对无人装备、两栖自行门桥等新配发装备的运用训练,并着重对冲锋舟快速装卸、战术协同、水上救援等课目进行精练。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以往历次演练,此次行动战味更浓、险情更险、突发事件更多,对现场参训官兵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是一次全新的考验。该支队干部左文雅介绍,此次演练场景布设更逼真,官兵们的灾情预判更精准、处置手段更灵活。
演练中,指挥室大屏上数据跳动,依托源源不断的气象数据,智能灾情预警系统能精准提供未来24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走势。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分析数据不够专业。”谈起以往灾情信息收集梳理时,相关负责人李甲文感触颇深,灾情研判是部队应急响应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信息更新不及时、研判不准确,部队在遇到任务时容易“两眼一抹黑”。
这几年,该支队与任务区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信息共享渠道,不断加强与驻地高校、地质灾害研究机构的沟通联系,引入多款气象、地震、火灾等智能预警平台,构设智能灾情预警系统,实时展示任务区灾情态势,提高了灾情研判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快速到位,高效处置,是打赢制胜的关键所在。此次演练,该支队科学预判今年“防汛重点地域”,首次将部队前置到防汛重点地域开展实景演练。这使官兵进入状态更快,对周边地形、水域情况掌握更清楚,应急处置能力更强。
“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偶然性多、防范难度大,只有从细从实做好预防教育和模拟演练,才能提升救援能力,保证汛期安全。”该支队领导介绍,支队将充分挖掘军地资源,依托高科技装备,采取集约化组训方式,实现“小灾有预防、大灾人不慌”,确保高效精准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