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打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看机器人在“学校”学本领,用大模型写公文、做科研,助力传统工业数智化转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7月24日,记者提前探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东专场。
从张江模力社区的AI企业协同网络,到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技能培训”现场,再到世博展览馆的自动驾驶体验区,在浦东,人工智能加速应用落地已然形成一股合力,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的应用落地跑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加速度。
从“百模大战”到“千体混战”,当前大模型应用落地渐成行业共识。位于张江科学城中心位置的模力社区是浦东新区重点打造的垂类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力社区就是要帮助企业走通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慧介绍,从去年8月30日投入运营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助力张江吸引约2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在朱慧看来,要走通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有两个重要因素:场景和生态。今年3月,模力社区与入驻社区的智谱公司联合发布“模力社区-智谱大模型MaaS平台”,为模力社区入驻企业提供专属“模型池”,进一步提高了各行各业使用大模型的可及性和稳定性。
“浦东有着15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以及非常丰富的产业结构,给了我们场景应用的底气。”朱慧表示。模力社区以张江科学城为“超级场景试验场”,推动垂类模型在智能生产、生命科学等七大优势领域规模化落地。
衍因科技利用生物医药AI大模型技术,让生物医药科研更高效、更精准,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智子熹源自研“智子能碳专家”智能体,帮助企业节能5%至15%……在模力社区,一个个大模型应用正在各行各业落地生花。
以应用场景为突破口,模力社区还布局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要让机器人能用起来,首先得让它们学好本领。在模力社区8楼,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训练场内,100多台人形机器人“入校学习”,通过数据采集和基础实训,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和落地应用。
国地中心市场总监杨正叶介绍:“该训练场涵盖了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的超过10个场景。不管是工业生产里的零件搬运,还是医院里的辅助护理,甚至是特殊环境下的作业,机器人都能在这里进行针对性训练。”
机器人学本领全靠数据“喂”,训练场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数据集建设的基础。“我们已采集了260多万条数据,并计划今年年底完成1000万条数据采集。”杨正叶表示,“我们希望能形成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通过共享训练数据,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专项能力提升。”
自动驾驶依然是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场景之一。
在浦东,智能驾驶技术的创新与落地正高速推进:打造10个典型多维数据赋能大模型训练场,为自动驾驶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与训练环境;构建100公里5G-A车联网闭环验证示范路线,在真实复杂的城区交通场景中,验证新一代通信技术与车辆、道路设施的深度融合能力;高标准建设1000公里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形成全域覆盖、场景丰富的测试环境,为商业化落地提供规模化验证平台。
“本次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我们筹备了3类自动驾驶体验活动、4场主题论坛、1场智能网联生态展,全方位展现上海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引领力。”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瑜透露,“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将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这也意味着在上海浦东很快将迎来无人驾驶的出租车。
上海浦东正在勾勒一幅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街头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