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核爆点”是一个物理学名词,而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密集的浦东,它已经成为创新策源、技术转化与创新生态持续迭代升级的代名词。7月25日,浦东出台《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重点推出创新核爆点打造行动、产业承载区提升行动、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创新生态攻坚行动、“张江药谷”品牌提升行动五大行动,共17项举措。
记者从当天举行的《方案》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0年以来,浦东新区获批1类新药24个、三类创新器械29个,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与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1%。今年上半年,浦东获批上市5个一类新药,4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药“出海”成绩亮眼。2024年浦东拥有30余项海外授权,交易额占全国30%。2025上半年,出海交易持续增长,交易量近30起,交易额占全国31%,全球14%。
基于当前浦东创新药源头创新的长期积累,以及迈向全球前沿领域的发展态势,《方案》提出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制度改革首创地、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并明确将高科中路两侧约两平方公里打造为创新“核爆点”。
“《方案》首次提出在浦东张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核爆点’,目的是支撑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升级迭代。”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凌刚表示,通过“核爆点”的打造,使得生物医药领域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聚合在浦东区域内,并推动这些要素深度耦合,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技术转化链、资金链和企业成长链融合机制。
记者了解到,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初就把源头创新的科研机构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相继落地张江。如今,在浦东新区打造的创新药“核爆点”的区域内聚集了上海市3家生物医药领域的高质量孵化器,将与张江大科学设施、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联动,产生“核爆”效应。
浦东创新药重视源头创新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技术成果转化和制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据悉,浦东将在“核爆区”建设“科学家会客厅”,探索新的制度性改革,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大前瞻布局力度,形成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创新改革方面,近期浦东新区率先开展了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首个境内分段生产的创新药——维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宁)已于上半年获批。据了解,全球生物制药新兴赛道兴起,分段生产成为推动生物药创新和商业化的关键。2024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对分段生产开了“绿灯”。戈芮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的创新生物药。
“依托引领区、自贸区制度优势,浦东要打造制度改革首创地,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表示,下一步,浦东将加快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制定出台大品种大企业培育方案、园区服务方案、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方案、支持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专项服务包等配套政策,更快更好地惠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