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马文娟
“当企业需要电焊工时,技能人才信息库能立即给所有登记的764名电焊工推送用工信息,还能精准统计出持初级证731人、中级证33人。”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技能人才信息库操作平台前,工作人员的感叹道出了当地破解“用工难”与“就业难”双向困境的实效。
为打破“用工找不到人、求职摸不对门”的信息壁垒,乐都区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构建起覆盖广、数据全、反应快的“智慧就业信息库”。目前,该信息库已收录3820条劳动力信息,涵盖年龄、技能、就业意向等16项核心指标,其中216名有跨省就业意愿者活跃在建筑、制造等行业,一场由数据驱动的就业服务革新正在悄然发生。
屏幕上跳动的信息库数据背后,是三类基础信息库的扎实建设。乐都区通过“拉网式”摸排与抽检复核相结合,精准掌握劳动力家庭情况、技能等级、务工需求,让“谁会电焊、谁想跨省务工”等信息一目了然,筑牢技能人才信息库根基。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库依托入户走访、电话回访、数据比对多管齐下,实现毕业生就业去向与意向“双跟踪”,档案流转轨迹清晰可溯。公益性岗位人员基础信息库则实时更新登记安置、社保缴纳、在岗状态等信息,联动“金保工程”系统数据,杜绝“吃空饷”,让数据真正“活”起来、“准”起来。
技能匹配度和智能筛选功能成为用工对接的“神助攻”。目前,乐都区已与省内外350余家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企业发布岗位后,系统可自动比对信息库中的技能证书、就业意向、薪资期望等16项指标,瞬间生成匹配清单。从建筑工到服务员,从高校毕业生到返乡能手,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这座“信息鹊桥”找到心仪工作,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