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邵洪涛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今年3月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6人组成的“自动化特战团”转战天山南北,在戈壁荒漠间的奎屯分输站、哈密压气站、西二三线和阿独线RTU阀室等地奔波,全力推进自控系统改造,实现了自主开发、自主编程、自主调试的全流程国产化,一举攻克“卡脖子”难题,不仅实现自控系统全国产化,也为西部管道公司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自动化军团”。
组建团队:从萌芽破土到幼苗挺秀
今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核心电子元器件创新研究课题的有力推动下,西部管道公司创新采用“专职+兼职”模式组建攻坚团队。
“这12个重点项目十分关键。”西部管道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王冠霖翻开项目清单,压气站一键启停改造、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升级等自控系统重点工程赫然在列,每一项都承载着自主创新的重要使命。
结合2025年大规模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借助自控专业人才队伍优势,西部管道公司自控专业以干代训的“自动化军团”应运而生。经过多轮严格选拔,魏国富、刘功银、谢浚聪等6人脱颖而出,组成这支攻坚队伍。
从3月起到年底,“自动化特战团”将在计划完成的12个重点项目基础上,增加5个项目的实施任务。
17个重点项目涉及一键启停改造、自控系统和机组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以及控制系统优化等多项内容。
突围:从跟跑到自主的跨越
实现全链条自主运维,是“自动化特战团”的终极目标。独乌成品油管道一键启停输改造曾给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
首次调试的那个夜晚,团队成员胡威紧盯着实时监测屏幕,突然站起身来急促地说:“参数曲线呈现周期性震荡,说明算法速率值存在问题。”
团队成员立刻展开“头脑风暴”,刘功银迅速画出流程图,分析道:“应该是寄存器映射顺序设置出现了问题。”接下来的72小时,机柜间俨然成了他们的临时作战室。谢浚聪专注编写算法核心模块,赵景森全力调试通信链路,魏国富则守在站控机前反复验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机柜间时,魏国富猛地欢呼出声:“压力波动幅度正常了。”直到此刻,他们才恍然惊觉,已熬过了三天三夜,几乎未曾合眼。依托国产化自控系统的改造升级,独乌成品油管道就此具备了全流程一键智能启停的核心能力,这一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
人才锻造:老师傅与新生代的接力
“自动化特战团”虽仅有6人,却个个精干高效。魏国富和刘功银拥有十几年的丰富经验,是西部管道公司自动化系统从初步自主运维到不断升级优化全过程的亲历者。
团队中4名青年员工谢浚聪、胡威、赵景森和唐金,也各有所长。胡威擅长控制算法优化,逻辑思维极强,在现场调试时总能快速锁定问题关键;赵景森对通信和设备联调尤为敏感,面对复杂的信号故障,总能第一时间精准定位。
“每次遇到棘手问题,都是两位师傅用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判断,帮助我们指明方向,拨开迷雾。”谢浚聪深有感触。刚加入时,4名青年员工现场经验匮乏,更多时候只能“纸上谈兵”。参与独乌成品油管道一键启停输改造项目时,面对海量的控制逻辑和密密麻麻的通信协议参数,他们一度感到手足无措。
魏国富说:“别怕,咱这活儿就是一遍一遍看、一遍一遍试,没有学不会的。”随后,他将一摞设计文件递给谢浚聪,耐心教他从流程图一点点推演一键启停输控制逻辑,直到谢浚聪能够熟练掌握。
正是这种“传帮带”机制,催生出青年员工惊人的成长速度。赵景森谈起成长经历时感慨:“每次凌晨三点的调试,把我从‘小白’炼成了钢。”
这种“实战化教学”让谢浚聪、胡威、赵景森、唐金等青年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显著提升。如今“自动化特战团”已形成“双师四青”的黄金架构,即两位资深专家带领四名青年骨干。目前,他们已完成17项重点项目中的5项,自主编写代码超5万行,同时带动基层站场12名技术人员提升了承担复杂项目的实战能力。
正如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副经理兰明勇所说:“他们用键盘敲开了技术自主可控的大门,用代码筑起了能源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