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黄明 高玉娇 张彦昕
盛夏的南海,碧波翻涌,海浪不时拍打着小艇。
艇上,一名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女军医,衣服已被海水浇透。这样的“巡诊路”,对她而言是“家常便饭”——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岛礁。
她就是李慧灵——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
这一次,她是随“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健康送海疆”任务。岛礁太小,军医们需要转乘小艇,才能上岛。
“没有上过岛礁的人,很难想象岛礁上的高温、高湿、高盐和强紫外线。”从事热带医学研究的李慧灵,从心底里热爱并理解她的战友们。
上战舰、下南海、登岛礁、钻丛林……入伍十余年,从一名地方医生逐步成长为全军重点学科带头人,李慧灵完成了怎样的人生嬗变?
“正向、积极、不屈。”这是李慧灵的自我评价,也是她的“成功秘笈”。
2012年,李慧灵因为一则“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组建”的消息,毅然“携技从戎”,从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奔赴海南。那一年,她已37岁。
2019年,崭露头角的李慧灵,受命牵头创建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
专业素养良好的李慧灵深知,组建一个新学科,除了满腔热血,更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什么是热带医学?为了拉直这个问号,一场行程超过3万公里,覆盖50余家学校、医院的调研就此展开。调研结束,李慧灵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深不可测:震撼!
“每一步都很困难,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6年来,走路带风、说干就干的李慧灵,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前行。
热带医学需要什么样的军医?李慧灵说:“战斗力需要什么,我就去干什么。”
一次救援行动中,她背着几十斤的检测设备,乘坐小艇登上轮船。那一刻,她反问自己:战场上,军医也能背着一个需要插电源、几十斤重的仪器吗?
类似的“痛点”,还有很多。比如,一旦出现战创伤,伤口受到海水的长期浸泡,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何做到迅速检测、及时有效救治?
“找到了痛点,就要立马解决。”为了实现快速精准检测,李慧灵带领团队连续攻关,对诊疗设备进行了改装:重达几十斤的“大块头”,优化“变形”为仅重600克的便携式诊断仪;检测诊断原来需要数十个小时,现在仅30分钟即可实现快速筛查;常规程序需要24小时的气管镜治疗,在临床热带医学科,从入院到完成手术不足2小时……
在李慧灵看来,作为军医,必须要有让伤病员重返战位的能力——
因吸入战场烟雾导致吸入性肺损伤的3名战士,用上了李慧灵团队自主研制的快速探查设备,精准用药后很快返回战位;
战士小马由于伤口被海水浸泡,导致严重感染,得益于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避免了被截肢的风险;
远在千里之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重型脑型疟疾官兵,通过远程会诊,获得及时救治……
战场救治,“快”是关键。对于“快”的理解,李慧灵还有一笔独特的“生命健康经济账”:“某些疾病,早期发现就可以治好,大大减少了我们卫勤系统的消耗。”
为了科普这个理念,无论走到哪里,李慧灵总是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战友们,“我是很好用的医生,一定要用好我。”一天下来,她平均要接一两百个电话。
那年,李慧灵参加集训,突然听到远处的呼救。她立即朝着呼救方向狂奔过去,发现是一名战士在训练中晕倒。她立刻跪在战士身旁,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战士苏醒了,用时不到10秒!
后来,这名战士经诊断确定为病毒性心肌炎,因为抢救及时,很快得以康复。
战士获救了,李慧灵也陷入深深的思考:训练场上晕倒,应该立刻给予心肺复苏,如果时间过长,就会造成脑损伤……
从那以后,每次下部队,她都反复强调:“最快速的救治,不是120,不是医生,就是身边的战友。”有的官兵“下不去手”,李慧灵就先躺到地上让他们“大胆练手”;有的官兵技术不扎实,李慧灵就指导他们结对练习……
针对发病快、救治难的热射病,李慧灵加入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专家组,他们摸索出“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在基层部队培训百余场数十万人,部队热射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守护战友,就是守护战斗力;守护战斗力,就是保家卫国。”李慧灵对自己的工作倍感自豪。
6年来,这个科从不到3名医护人员、临时借用1间病房,发展到40余名医护人员、数十张床位,完成救治重症患者千余人。
6年来,这个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临床基地、全军临床重点专科。
官兵们爱她,她更爱他们。“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李慧灵说。
在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油画,来自一名年轻的海军战士:一幅是大海与浪花,那是他的战位、也是李慧灵守护的地方;另一幅是一朵温暖的向日葵,那是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