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历时5年编写,7月25日,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牵头完成的《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研究报告发布,为国家“双碳”战略决策再添科学依据。
《路线图》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129.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在此基数上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面临“减排幅度大、时间窗口紧”“减排场景复杂多元”“绿色产业竞争压力与战略机遇并存”三重挑战与机遇。
为应对挑战,《路线图》研究报告提出,“双碳”目标驱动减排工作应实现四重转变。即减排范式从“强度控制”向“总量中和”跃迁;调控体系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治理范围从二氧化碳扩展到全温室气体口径;创新模式从单项技术攻关转向系统集成创新,形成跨领域、多尺度的技术协同解决方案。
此外,《路线图》研究报告还揭示了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的三大关键特征。在技术成熟度层面,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仅约20%的关键技术达到商业应用阶段,距离大规模推广仍有显著差距;在经济性层面,当前,约80%的减排技术应用将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其中35%的技术成本增幅甚至超过50%;在协同效益层面,多数技术兼具污染物减排、能源安全保障及生态环境修复等多重效益。
《路线图》研究报告进一步描绘了不同阶段的主导技术路径及协同方案。2035年前能效提升技术将发挥主要减排作用;从碳达峰至2050年,零碳电力与燃料替代技术的贡献将显著增大;2035年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碳移除技术的作用将日趋凸显。
《路线图》研究报告专家组组长、北京工业大学聂祚仁院士表示,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汇集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百余位顶尖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历时五年精心打磨而成。报告确立“需求牵引—技术识别—体系构建—评估规划—路径设计”的研究思路,旨在构建符合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碳中和技术体系,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并着力破解技术落地障碍。该报告的定位,除了为国家“双碳”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将为科研创新锚定方向,为产业转型明确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