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沛苁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开幕,大会举办期间,《算电协同——数据中心的能源挑战与应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基于对117位数据中心管理者与专家的深度调研,《报告》剖析了当前行业面临的稳定性、成本、绿色三大能源挑战,创新性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及系统化解决方案,为AI产业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赋能。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能源与动力系动力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王永真现场表示,智算中心的快速扩张使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困局凸显。据预测,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在用电量高情景下或突破7000亿千瓦时,61%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新建或者扩充智算中心。
《报告》指出,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将面临供电稳定性、成本控制和碳排放管理三重挑战。对此,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报告》中创新性提出“算电协同”三层架构,推进算力资源与电力资源深度融合。其中底层-电力供给基础设施主要针对智算负载突增突减的电能质量治理和多种能源(风光等)的接入、应用和管理,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基础;中层-算力负荷挖掘IT负载的灵活性调节空间,并以IT负载的变化确定非IT负载,匹配用电信号;上层-算电协同机制则建立算电双向调节的决策框架,通过数据、算法和激励机制的整合,构建电力-算力联合优化模型。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说:“目前‘算电协同’基本上是从能源侧和算力侧展开,一方面,重构电力供给侧是基础,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算力需求侧的负载灵活性,通过预测算力需求及功耗,挖掘IT负载灵活性、并对非IT负载开展节能优化,使算力资源高效利用,且主动参与电力供需平衡。”
《报告》还指出,为了保障算电系统整体稳定可靠运行,供配电系统需要在硬件、软件和架构上进行全方位的适配,构建算电波动缓冲体系,为算电协同的最终落地夯实基础。
“《报告》系统性提出算电协同的实施框架,并梳理出可落地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参考,并激发行业创新升级。”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