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顺 贾启龙
清晨,北部湾的海风轻拂着入海口界碑上的国徽。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站在一座海防哨所前,翻看那本陪伴了他20年的地图册。
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至今,谢亮用双脚丈量了八桂大地千里陆海防,跑遍了广西全区的界碑、哨所和阵地。地图册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标记,见证着一名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边防通’是用脚走出来的,更是用心学出来的。”工作初期,为了熟记边境地区兵要地志,谢亮把常用数据整理成小册子,经过零散时间反复背记,终于做到了“一口清”;对标图本领,他反复揣摩练习上百次,才形成了“肌肉记忆”。一次,边境口岸发现偷渡者。正在值班的谢亮一边思考如何确保人员安全抓捕,一边在标图板上划定行动路线,很快完成了兵力部署的完整方案。
对谢亮而言,每一次特情处置都是实战考验。而那些深夜研读的文件、反复推演的方案,早已化作守护边境安宁的底气。
2019年,谢亮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第一次边海防军事设施安全保护检查,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边海防沿线的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一些过去偏居一隅的国防工程成为大众的近邻。一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一边是日渐老化的战备工事,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成为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时代问号”。
“边海防环境在变,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护着老旧的水泥疙瘩,终究难以为打赢现代战争提供可靠的依托。”检查归来,谢亮着力推动让老旧军事设施焕发全新生命力。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所在单位报废一批低价值掩体工事,根据备战需求对边海防一线部分坑道、涵洞等进行修缮完备并扩能升级。
“革命军人要始终心系国防,更要靠能力固守国门。”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思索,“如何运用科技给千里海防赋能”。
以往组织实训,往往意味着要将民兵们的训练场“搬”到海上。“能否让平台不出海、人员不出门就能开展‘实装操作’‘实兵演练’呢?”
一个基于“数智赋能”的训练转型思路,在谢亮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经过多轮论证,谢亮提出的“海上模拟仿真训练系统”投入到后备力量训练中使用,民兵们“上机就能训,照着就能做”。
某次演习中,指挥所与海上任务平台的通联信号突然中断,关键信息传输戛然而止。最终,导演部判定特情处置失败。
事后溯源,原来是参与演练的老旧装备“掉链子”。“网络是作战指挥的‘神经系统’,绝不能出现影响指挥贯通的‘梗阻’。”从此,谢亮钻研起了海上“动中通”。
一段时间后,谢亮提出的装备升级案和技术标准案,一次性被业内专家组评审通过。百余个日夜里,谢亮和厂家一道进行新型装备的样品设计、优化调整,常常需要在狭小封闭的舱体内反复测试装备性能,出来时已是汗流浃背。
随着一批高通量传输、国产自主可控、高可靠性的装备入列,任务平台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通联技术大幅提升。“宁可在演习中砸锅,也不能在未来战场‘掉链子’。”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谢亮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从界碑旁的一丝不苟,到实验室里的精益求精;从边海防线上的风雨无阻,到指挥中心里的运筹帷幄……在跟随谢亮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眼中这位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形象愈发清晰。他既有“老边防”的坚韧执着,又有新时代军人的创新锐气。
为了在海上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支援保障力量。谢亮提议:筹建一支新型女民兵分队。他跑遍30余家相关企事业单位,拿出一份详细精准的潜力数据表,经过岗位需求与能力指标匹配,集纳了直升机飞行员、快艇驾驶员、网络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救生潜水员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入队。
今年初,这支女民兵分队在北部湾演训场上一展身手:一艘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急需救援。接到通报后,快艇、直升机等新质装备迅速出动,展开立体式救援……八桂大地上,又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队伍羽翼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