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电力生产结构加快调整,电力技术正经历百年来最为重大的变革。在7月26日至28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外展出多项人工智能应用成果。该公司“‘AI+光明大模型’打造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大师”项目,在223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SAIL之星”,是能源领域唯一入选“SAIL之星”的项目。
具身“电站巡检工”侠行电网
你见过长“手”的四足机器人“电站巡检工”吗?在国家电网展区,一只背上长着两只“手臂”的四足机器人“天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在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静安变电站现场工程师董楚然的指挥下,伏在地上的机器人先是站起来,然后向前行走,挥起一只“手”向观众打招呼。但表演并非它的本职工作,它的真正身份是电站检护的“巡检工”。它的“眼睛”既能精准识别电站屏柜内信号指示类等精密部件,也能看到红外光以观察环境温度。
“它背上安装的灵巧手能够对电站中的开关等进行操作,另一只手臂上安装的设备则可以自主执行局部放电等检测任务。”董楚然说。据了解,“天枢”可完全替代先前变电站10—20人的人工配置。
在展台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台能够在高压线上自主补装线路零件的“天擎”机器人。“以前一个线路隐患要5—8个人到现场,在100米左右的高压线塔、100万伏的电压等级下处理,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时间。现在只需要2个人将‘天擎’用无人机吊到隐患点,几分钟就能处理完毕,效率提高了,也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高级专家何冰介绍说。用了三年多时间研制的“天擎”,已在不同的高压线路上实现通用,且采用了新材料降低重量方便无人机携带。“我们电网的典型场景有二三十个,目前机器人已经能够处理五六个。”今年7月1日,上海再迎高温,电网面临故障概率增加的压力,有了具身智能的“有生力量”支援,应对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防御”转变,极端情况下的用电又多一层保障。
电力AI超脑机车亮相
电力人工智能,让每一度电的输送更智能、每一次抢修更高效、每一份保障更安心,用科技之光守护着千万家的灯火通明……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首发“电力AI超脑机车”,应用国家电网公司“光明大模型”。
“电力AI超脑机车”自主研发九大复合型智能体,聚合无人自动驾驶、无人机、激光雷达、双目相机、RFID、5G及北斗技术,高效安全调用生产管理系统、电网一张图等资源,率先贯通云端智能体与现场智能装备,构建起“环境感知—智能研判—空地协同—精准执行”全自主作战链,化身电网的“超级守护者”——可“看”、能“行”、善“探”、智“断”,更以全新的姿态重塑传统配网巡视模式,为电网安全与效率双提升筑牢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防线。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数字化部罗潇介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首创“感知—研判—处置”电力通用复合型智能体新范式,创新研发的具备体系化作战能力的“电力AI超脑机车”正在服务于树线巡视、物资配送、设备排障、施工监护等电力生产一线,赋能电网安全运行防护,夯实城市治理基础,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特大型城市配电网。
据工作人员介绍,日间作业前,超脑机车会化身电网“作战指挥官”,根据企业级气象中心、工单中心等多源数据,自动生成当日“作战指令”。超脑机车智能体会融合树种特性与生长趋势,模拟“树线孪生沙盘”,预测树障发生时间,自动生成预警工单。任务规划引擎则能自动启动,依托电网拓扑图与实时路况,主动规划最优路径,打响全流程无人化作战的第一枪。
日间作业时,智能体“大脑”指挥搭载双目相机与激光雷达的超脑机车,如同“电力侦察兵”奔赴各处。巡视中,智能识别算法“雷达”能敏锐地实时捕捉树线矛盾、异物缠绕等隐患,并联动构建“空中俯瞰—地面侦查—末端精检”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全域无死角巡视。
据悉,面对强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挑战,超脑机车还能依托企业级气象中心,化身为“气象哨兵”,实时监测气象变化并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当作业现场缺少物料时,智能体能应用RFID实时研判超脑机车库存情况,自动召唤无人车化身为“流动物料仓”配送物料,真正实现“全自动供料、零人工干预”,大幅缩短补料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