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助力湖南“雷击村”变身“云上梯田”最美村落

2025-08-06 14:18:1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炎炎夏日,正是酷热难耐之时。站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星空云舍附近的观景台前眺望,一望无际、绿油油的水稻梯田令人赏心悦目。山风拂过梯田,稻浪翻滚,凉风习习,抚平了人们心中因炎热而起的躁意。

无论来自哪方的来客,可能都无法将如此风景秀美的山村,与曾经我国罕见的“雷击村”关联在一起。“这得益于我们持续的乡村振兴建设。”日前,在湖南省组织开展的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中,溆浦县委宣传部部长田周说。

专项改造 化解雷电危机

山背村位于雪峰山麓以南,村中梯田从海拔300多米一直铺展到1400多米的高山上,共1300多级,面积达1.5万亩,集中连片纵横7.5公里。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陡峻梯田随山势起伏,依沟壑蜿蜒,梯田分布之广、落差之大,国内罕见,被称为“云上梯田”。

如梦似幻的美景之下,曾暗藏“危机”。田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若从空中俯瞰,山背村村民住宅分布在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类似“锅”状的山坡上,独特的“漏斗”型地形使暴雨有了囤积的机会。过去,每遇刮风,气流便在“漏斗”内迂回流动,加上地形抬升作用,加速空气强烈上升运动,引发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导致地方性雷暴云增加。此外,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水稻梯田为雷电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水蒸气,加大了地面和云系间的电场。

过去,村里低压电线、变压器及电线均未安装避雷装置,很容易造成雷击灾害。村里要发展振兴,第一步需解决“雷电”问题。山背村党支部书记唐世敦告诉记者,2001年至2015年,当地连续启动三期防雷专项改造工程建设,建成了由区域防护装置、应急避险亭、民居避雷带、浪涌保护器等组成的全方位、立体性的雷电防护体系。

没有了雷击伤人,昔日的贫困“雷击村”犹如一张能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白纸”。

合作共赢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啊!太刺激了!”来自头顶的一声声尖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抬头便看到了梯田上方的玻璃水滑道。乘坐玻璃水滑道的游客,既能体验过山车的刺激感,又能欣赏满目的梯田美景,呼吸山中新鲜甜美的空气。

解决雷击问题后,当地开始琢磨起乡村振兴。玻璃水滑道便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成果之一。2021年,溆浦县在山背村启动“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投建了总长868米的玻璃水滑道项目。通过委托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村里每年按投资额的百分之十收获分红。“村里还通过乡村振兴共享贷投入450万元,委托旅游公司对花瑶梯田水稻种植进行专业经营开发,村集体每年也能按10%比例固定收益分红。”唐世敦说。

此外,当地先后投入近1.5亿元完善景区道路、建设游步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共修建进村进组公路11条,累计50余公里,并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标准休闲度假区、梯田生态观光区,打造了丰木坳观景台、“星空云舍”等景点。

目前,山背村已成功纳入湖南省雪峰山旅游板块、大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神韵梅山之旅”精品线路和沪昆高铁文化景观长廊,成为了雪峰山旅游和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景点集群。湖南旅游发展集团还投资兴建了全国最长高山索道,总长7600米,落差1158米,联接溆浦高铁南站,通过“高铁+索道”无缝衔接,将山背景区与穿岩山景区、隆回虎形山景区连成一体,丰富了旅游业态和游客体验,为山背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通过资产、资源入股和租赁等方式,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当地有效带动80户农户就业,户均增收8000元,村人均纯收入2.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

多点开花 全面启动乡村振兴

当地还着力于挖掘乡村全面振兴之道。

田周介绍,山背村充分利用集体耕地、山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了高山水稻、山银花、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千亩高山水稻基地、千亩山银花基地和百亩猕猴桃基地,打造了集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亲子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农融合产业园。

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以山背村种养扶贫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当地积极组织专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性服务,并以高山水稻为核心产品,帮助当地注册了山背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此外,当地还启动了乡村振兴能人带动“十百千”工程。通过发展致富带头人、开展培训等方式,带动发展山银花、猕猴桃等作物经济,并成功创建了猕猴桃、山银花产业园党员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打造好山背村景区,当地还组织山背村村民200余人分赴广西龙胜、桂林、贵州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镇远、新化紫鹊界等地景区学习考察先进开发经验,加速景区建设步伐。当地还成立了花瑶挑花传习所,吸引了30多位在外务工的花瑶姐妹返乡创业。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摄)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