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熊猫“绕道” 与山水成景——西部高铁破解“生态敏感区”施工难题

2025-08-06 14:29: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何 亮 通讯员 朱琳琳

  盛夏时节,四川阿坝州若尔盖湿地一片葱茏。繁花享受夏风清凉,水草沐浴丰沛雨水,共同汇聚成了一幅景色秀丽的天然画卷。

  为了保护这优美的生态环境,并让高铁动车开进若尔盖,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成都至西宁铁路创新工艺工法,实现高铁支架在沼泽地“零沉降”、混凝土施工“滴水不漏”……技术创新在填补高铁西部“留白”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

  近年来,我国西部高铁建设按下“快进键”,高铁运营里程快速增加。尤其是川青铁路、渝厦高铁、贵南高铁等区段相继开通运营,不仅推动西部地区铁路网交汇融通,还以独特设计与技术创新破解“生态敏感区”施工难题,在我国西部的山地、高原、盆地间书写出生态优先的绿色篇章。

  穿山越岭追求“近而不进”

  从成都平原的绿意盎然,到川西高原的辽阔壮美,川青铁路如同流动的诗行,将沿途的壮丽山川、叠嶂层峦连缀起来。

  川青铁路安州到松潘段线路长度161千米,隧道长度超157千米,是国内已建成的最大隧道群,隧道比达到97.7%,桥隧比达到99%。

  “在这里修铁路,我们就像是在大自然的画卷上轻轻勾勒,既要画出铁路的轨迹,又不能破坏这幅画的整体美感。”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穆亚林告诉记者,设计团队在选线初期就确定了“近而不进”的选线原则。

  “近而不进”,既是为了让旅客感受川西地区的自然风光,更是为了严格避免铁路直接进入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走廊带等生态敏感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岷山是野生大熊猫的核心分布区,野生大熊猫数量和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占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川青铁路穿越的土地岭,位于处于岷山南段、龙门山西南部,跨岷山A、B大熊猫种群的宝顶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此处,建有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这对岷山A、B大熊猫种群恢复基因交流、保持遗传多样性以及岷山B大熊猫种群续存至关重要。

  中铁二院川青铁路生态环保专业负责人余姝萍介绍,为了给大熊猫的“繁育走廊”土地岭廊道让路,川青铁路特意绕了个弯,增加了约20%的建设量。

  遇到无法绕避的区域怎么办?“采用长隧道、连续隧道群的方式穿越这些敏感区域。”余姝萍告诉记者,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铁路采用了28.4公里的超长隧道的穿越方式,以减少地表露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弱化施工钻爆和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一些隧道的埋深甚至达到了1000多米。

  巧做“减法”跨越湿地公园

  放眼黔桂山水,处处绿意盎然。

  全长482公里的贵南高铁一路穿山越岭,跨越众多水系及水源保护区,沿线分布着10处自然保护区、2处世界自然遗产地、7处风景名胜区以及多处森林、地质、湿地公园等。

  如何在建设高铁的同时,保住这一方绿水青山?答案是,尽量减少施工对生态的扰动。中铁二院贵南高铁设计总体负责人龙宗明告诉记者,他和团队成员为绕避贵州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线路比取直方案增长10公里,投资增加14亿元。正是这样的坚持,让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迈入高铁时代的同时,守住了青山绿水。

  如今,列车驶过九万大山一号隧道,窗外的喀斯特峰丛依旧如黛,隧道施工中采用的“岩溶水封堵技术”,让地下暗河的水流方向不变、水量不减。

  位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澄江国家湿地公园,水碧天蓝。河面上,黄白相间的海菜花开得正盛。不远处,便是贵南高铁全线最长的一座特大桥梁——澄江双线特大桥。

  “贵南高铁仅用‘46步’就跨过了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苏力说。

  为了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巧做“减法”,在大桥跨越湿地保护区的范围内采用节段拼装梁46榀,有效减少桥墩数量34个,节省占地约1200平方米。节段拼装梁采用集中预制,分节拼装,不需要现场浇筑、养护,也能有效保护周边湿地生态环境。

  桥下是生态湿地,桥上是鸟类天堂。白鹭掠过水面,褐翅鸦鹃在枝头停歇,白鹊鸰在湿地草丛中跳跃穿梭……如今,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生机盎然。

  工程桥梁与沿线风景融为一体

  日前,新建的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横亘在乌江上的三座姊妹桥——“太子坪乌江特大桥”“黄草乌江特大桥”“彭水乌江特大桥”迎来一列列飞驰的复兴号。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线全长242公里,穿越层峦叠嶂的武陵山脉,横跨柔波潋滟的乌江画廊,毗邻2处自然保护区、2处水源保护区……这条在喀斯特地貌与褶皱山脉间穿行的线路,桥隧比超过90%。

  这是一条走向独特的线路。中铁二院渝厦高铁设计总体负责人胡福龙介绍,线路不仅三跨乌江,地形高差大,桥梁高度受限,而且全线高铁隧道多为岩溶水隧道,地质生态薄弱,线路选择必须考虑环保要求,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并避开生态保护区。

  面对超30座跨水区桥梁的建设任务,设计团队采取不设或少设水中墩的工程措施和钢围堰施工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施工对乌江水质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我们在设计中遵循了匹配最佳值的设计方案,尽可能地让桥梁的结构、外形和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周边自然景观适配。”胡福龙介绍,结合沿线景观及乌江画廊特点,建设团队强化对每座桥梁的景观设计,使工程桥梁与沿线融为一体。

  为了守护脆弱的地质生态,团队在设计桥梁与隧道结合部时,创新提出了“桥台进洞”的设计方案,即桥台和隧道为整体结构,把桥台修到隧道里面。这种方案大大减少了对江(河)岸的开挖施工量,同时“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工程土石方的原则,也减少了弃方量与土石方的占地面积,尽力维护当地生态原貌。

  中铁二院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桥梁专业负责人杨益态说,秉承着“与山水共成景”理念,团队采用斜拉桥、拱桥、T构等多种桥型对桥梁进行个性化设计,做到桥型与乌江画廊、武陵山脉等景致和谐相融。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