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八月初,黑龙江佳木斯的黑土地上水稻青绿,一幅幅壮美的稻田画徐徐展开。佳木斯所处的三江平原,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也是我国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
日前,记者随全国妇联宣传部主办、黑龙江妇联承办的“我们的盛会”中央主流媒体黑龙江主题调研行活动走进佳木斯,采访一线工作的女性科研人员。从水稻新品种中试到蔓越莓太空育种,从智慧农机推广到黑土地保护,她们用专注和热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坚守创新,让新品种迎丰收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数十个水稻新品种长势旺盛,广袤的黑土地上绿意盎然。
谈到水稻,常驻建三江站的水稻中试测试员刘凤艳就打开了话匣子。“养水稻就跟养孩子一样,这附近的水稻生病了还是长虫了,今天和昨天哪不一样了,我一看就知道。”刘凤艳说。
刘凤艳做水稻中试和育种已经30余年了。她的工作如同桥梁,一头连接新品种,一头连接种植市场。每天,她都观察记录着新品种的各项特征,为前来选种的种植户进行科普介绍。
一个新品种从杂交到推广应用,少则六七年,多则十一二年。长期坚守在农田一线,刘凤艳主持育成水稻新品种8个,填补了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优食稻新品种的空白。她推广的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0万元。
在亚洲最大蔓越莓种植基地里,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程正新仔细察看着蔓越莓苗。
蔓越莓被誉为“北美红宝石”,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种植要求苛刻,规模化种植蔓越莓在我国是一项空白。
“北美对我国进行蔓越莓种植技术封锁,而我国有着巨大的蔓越莓消费市场,我们下决心突破蔓越莓规模化种植技术。”程正新说。
没有种植先例,程正新就带领团队学习蓝莓、大果越橘等同类植物的种植经验。她还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蔓越莓种植模式,最终在抚远建起4200亩蔓越莓种植基地,成功实现蔓越莓规模化种植。
这还不够。目前蔓越莓种植仍使用北美进口品种,程正新和团队正尝试用航天育种的方式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蔓越莓新品种。
“2022年起,第一批5万颗蔓越莓种子跟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程正新介绍,经过培育,这些种子已经开枝散叶,预计明年将会结果。“通过和现有品种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有望培育出更高产、抗病性更强、口感更好的蔓越莓新品种。”程正新说。
农技服务,令种植户增效益
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土壤墒情数据、无人机巡检传回的作物长势图、变量施肥机的精准作业轨迹,构建起“天—地—人—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图景。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科技信息中心负责人李瑛告诉记者,该公司构建“百亩智能农机试验区,千亩智慧农场示范区,万亩智慧农场推广区”三级创新体系,以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智慧农业技术要在农户田间持续革新与推广应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能。”李瑛说,让科技真正走进农户心里是她的工作准则。
近年来,李瑛主导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每个生产阶段,她都会带领技术人员不定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通过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智慧农机等新技术与农户实现无缝对接。便捷高效的服务为种植户带来了收益——她和团队指导的水稻每亩综合成本降低60元以上,每亩产量提高约30公斤。
“让种植户的腰包鼓起来,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也是建三江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科研班组最大的心愿。该班组是一个由17名女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2岁,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女科研班组成员、园区高级主管赵诗奇介绍,“2023年,我们园区的女职工组建了巾帼助农助企服务队,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现代农业展示四个方面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指导,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已经成为了农户信赖的‘科技娘家人’。”
赵诗奇还特别提到了黑土地保护,这是她最近的一项重要工作。“黑土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七星农场共有126万亩耕地,每年我们都会进行土地取样并化验检测,依据结果制定测土配方施肥卡,指导种植户科学化合理化施肥。”赵诗奇说,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益,也减少了过度施肥,合理保护了黑土地资源。
据介绍,在测土配方施肥领域,建三江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科研班组17年累计检测土壤样品2.38万份,建立水稻土壤养分指标体系,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1%,年节约成本650万元。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