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富承璘
中伏时节,骄阳似火。在甘肃省民勤县南湖镇西井村,粗壮的玉米枝干撑起肥厚宽大的叶片,宛如绿色的巨伞;又粗又长的玉米棒子正在灌浆,饱满而结实,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曾经竟是一片白花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为筑牢农业根基,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切实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民勤县毅然打响了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的攻坚战。
民勤县在大坝镇八一村、苏武镇元台村、南湖镇西井村和南井村等3个镇4个行政村精心打造了千亩核心示范区。科研人员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的试验方法,对土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经过严谨的测定,确定了不同盐碱程度耕地的治理范围。精准鉴别,为后续的靶向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准施策:打出阻盐阻碱“组合拳”
南湖镇西井村书记姚军元指着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颇为自豪地说:“前几年这儿还是一片盐碱地,一下雨就白花花一片,种啥都不长,今年在县农机中心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机械旋耕+微生物菌剂+启动肥+大量元水溶肥’的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真是乌鸡变凤凰,谁会相信这儿以前是不毛之地?”
在盐碱地治理的征程中,民勤实施了“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双轮驱动模式。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农艺和工程等多种手段,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控盐“组合拳”。
轻度盐碱耕地,以“培肥控盐”为核心,主推“生物有机肥+酸性肥料+氮肥增效剂”和“农家肥+微生物菌剂+氮肥增效剂+大量元素水溶肥”等改良模式。同时,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辣椒、食葵等耐盐碱粮经作物,让土地在改良中焕发生机。
中度盐碱耕地,聚焦“节水阻盐”,推出了“机械旋耕+土壤调理剂+启动肥+大量元素水溶肥”等6种技术模式。这些模式成为土壤盐碱治理量身定制的改良方案。主要推广种植玉米、马铃薯、板蓝根等作物,在治理盐碱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重度盐碱耕地,以重构耕层结构为重点,主推“深松旋耕+覆沙压盐+生物有机肥+酸性肥料”等2种模式。选择食葵、马铃薯、蓖麻等作物进行种植,为重度盐碱地的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科技赋能:加速科“盐”成果转化
在南湖镇西井村的千亩核心示范区,一座智能灌溉控盐示范区宛如科技的堡垒,守护着这片土地。新增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过滤器、太阳能电动阀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它们依托先进的土壤科学分析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水肥投喂,实现了人工智能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含量,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还显著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加快科技成果在盐碱地治理中的转化,民勤县与山东东营三角农高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在盐碱地治理模式、耐盐品种、技术团队指导和试验创新等方面携手共进,根据民勤的实际情况,在品种筛选、耕作栽培、新型材料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试验研究。通过不懈努力,提出了集成项目区盐碱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提高了农机农艺的融合度,增强了技术模式的适应性和高效性。
“下一步,民勤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全县盐碱治理工作,延伸盐碱治理的社会和生态链,让更多的盐碱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书写科技兴农的崭新篇章。”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