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山西博物院,一场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碰撞正在进行。该院借助手绘还原的形式,让沉寂千年的宋金壁画重新焕发活力,再借助增强现实技术,让虚拟文物空降现实场景。
今天,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化传承的形式。在山西博物院,“山西宋金墓葬壁画中的世俗生活”线上展如同一座架设在时光两岸的桥梁。它让深埋地下的艺术瑰宝在虚拟空间重焕生机,将千年前的寻常巷陌、烟火人间,生动呈现在全球观众眼前。这场文化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展览,其背后蕴含的分层逻辑,勾勒出文物活化创新的清晰路径。
宋金时期的墓葬壁画堪称一部刻在石壁上的“社会百科全书”。山西作为遗存宝库,其壁画以罕见的细腻笔触与鲜活场景,忠实记录了农耕劳作、宴饮娱乐、家居生活等丰富细节,不仅展现艺术之美,更深藏时人对生死、宇宙的哲学思考。
面对墓室壁画的静态性与封闭性挑战,展览巧妙地运用数字技术作为“转译器”,破解了文物与大众之间的感知隔膜。三维墓室复原构建了沉浸式空间起点,动态化处理则让壁画中的宴饮宾客举杯言欢、田间农夫挥汗如雨,瞬间“活”了起来。精心设计的手绘长卷交互环节,更赋予观众“行走”于宋金街市的奇妙临场感。
尤为亮眼的是“双猫叙事”线索的引入——智慧儒雅的“金狸”和活泼俏皮的“宋花花”,这对拟人化角色以符合时代特征的可爱形象,轻松串联起市井、家居、农耕等主题单元,将厚重学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寻宝旅程。
此次展览的技术架构与传播策略均围绕“无处不在的文化服务”理念打造。智能展示平台深度适配PC与移动端,确保指尖轻触即可畅游千年;导航简洁、交互流畅的设计理念,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实习生 白天择 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